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65.91 MB
总页数:34 页
更新时间:2025-04-01
总字数:约5.77千字
文档摘要

张孝祥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重点字词,体会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词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教学目标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课堂导入

知论世人

作者简介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他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他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不久病逝,年三十八岁。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时年35岁,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整感知体

解读题目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善歌唱……声出於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念奴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后世。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路过、经过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着重写景着重写情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把握词眼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什么?“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1、前三句诗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中的“过洞庭”,体现湖面之开阔。青草:即青草湖,在湖南岳阳西南。“近中秋”:点明时间,秋高气爽。“更无一点风色”:风平浪静的环境。——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氛围。赏析上阙

赏析上阙2、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玉鉴琼田”:比喻,在月光下如同镜面和玉石一样。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夸张,极言湖面之广阔。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比喻夸张对比

赏析上阙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2、此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词人巧妙的写出了星月辉映,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洞庭月夜景色,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清亮明洁。天上的皎月星辉,银河。里:湖水中的星月与银河。澄澈表里

赏析上阙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3、如何理解“表里俱澄澈”?写景: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边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写人:以环境的表里澄澈来写人物的“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双关

赏析上阙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炼句题)①翻译句子②手法精妙+分析+手法效果;用词精妙+分析+作用(动词:生动形象);构思巧妙+分析+作用(如没有手法或构思就省略)③表达了诗人…情感①该句意思是“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都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②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星月辉映,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洞庭月夜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③借景抒情: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