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理解王羲之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的深沉感慨;
4、深入理解作品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生命感悟,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兰亭;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禊:洁也。)。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当数兰亭修禊。俢禊活动中有一个著名的游戏项目就是“流觞曲水”。
;流觞曲水:;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做流觞曲水之戏。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如今流觞亭前面的曲水模拟当年王羲之邀集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曲水全长30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士们列坐在曲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觞”)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当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
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点画:精到而多变,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生动而多变,同一字形绝不重复;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
气度:从容不迫,潇洒俊逸。;《兰亭集序》下落
王羲之将《兰亭集序》视为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他在房梁上凿开一个暗阁,然后将《兰亭序》藏在里面。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集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查出《兰亭集序》真迹在辨才和尚手中,李世民火速命人带着礼物前往云门寺,他提出条件:只要把《兰亭序》给我,金银财宝官位随便挑,用大车拉都行,除了朕的皇位之外,其他条件随便你提!但辩才和尚对师父很忠心,始终就是一句话:“对不起,没有啦,我不知道”!李世民因此茶饭不思,后宰相房玄龄为他推荐了“诡计多端”的监察御史萧翼!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的传奇故事,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集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兰亭集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
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后代赵孟頫、董其昌的临本也比较著名。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