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导入」;;“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
——《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三;;;思考1: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思考2:你认为“兰”“桂”“竹”“小鸟”象征什么?;「一间老屋」;;「两种情感」;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小鸟啄食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作者的“亦多可悲”表现在哪几件事上?;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思考1: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示家道中落,伯叔分家的悲伤?;;;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慰问),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样子),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miǎo]忽(斤斤计较之意)。俎豆壶觞(祭祀器皿),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美好的)。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出自归有光《家谱记》;历史上的归家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
“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归有光一生」;;归有光八岁丧母,关于母亲的记忆均求诸长老而得知。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先妣事略》)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思考: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笏(hù),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思考2:归有光回忆先妣时,是“泣”,而回忆大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虽然都是哭,但是程度却有所差别,为何产生差异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思考1: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思考2:“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思考3:为什么“室坏不修”?为什么后面又修了?;思考4:对于妻子的亡故,作者的心情应该更为悲伤,但文中反而没有了“泣”“长号”或“悲”之类表达伤感的字眼了,你能找出作者表现这份说不出的伤痛的文字吗,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借物抒情;「庭有枇杷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