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本课主要围绕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展开,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特点,认识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阶段性特征。
2.增强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
3.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4.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成就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独立的历史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和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其文化意义。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
-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限制,如商业资本积累的困难。
-深入探讨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和思想成就的内在联系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评价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如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将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成就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其历史地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手工业作坊、商业市集、文学作品插图等。
3.教学辅助:设计相关历史地图,展示明清时期的疆域和交通路线。
4.教学活动:准备分组讨论的卡片和记录表,以便学生在分析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成就时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有哪些特点吗?它们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明清时期市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简短介绍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点,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郑和下西洋、江南织造业的发展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历史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成就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如农业的精细化和手工业的专业化。
-学生能够列举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