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罗定市七年级生物上册3.5.5运输作用说课稿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广东省罗定市七年级生物上册3.5.5运输作用说课稿北师大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广东省罗定市七年级生物上册3.5.5运输作用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生命观念:理解生物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运输机制。
2.提升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4.培养社会责任:认识到生物运输系统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生物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运输途径与方式。
2.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理解血液在不同器官间的运输过程和意义。
2.实验中血液成分分离的原理和操作。
解决办法:
1.通过模型演示和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运输途径。
2.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血液分离过程,加深理解。
3.结合实例分析,强化学生对运输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4.针对难点,提供课后练习和讨论,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研究,阐述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输作用。
2.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血液流动过程,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3.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分离血液成分,体验实验过程,理解血液运输的复杂性。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动态图解,辅助学生视觉理解。
5.课后布置探究任务,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生物运输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获取氧气和营养的?又是如何将废物排出的吗?”引发学生对人体运输系统的兴趣。
-展示人体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观察血液流动的路径,激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好奇心。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生物体内部的物质和能量运输作用,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心脏的泵血过程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分析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讲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运输作用。
-结合实例,如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说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血液循环系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
-分发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输作用。
-提出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体健康。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
1.查阅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系统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设计一个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科普小册子,向同学介绍相关知识。
3.思考并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血液循环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血液循环系统的历史发展:介绍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到现代的哈维,以及我国古代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血液成分的详细解析:提供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化学组成、生理功能和异常情况下的变化。
-心脏解剖图和血管分布图: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血管的分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介绍心脏疾病、血管疾病等常见疾病与血液循环系统的关系。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研究。
-建议学生制作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通过亲手制作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血液循环系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如运动、饥饿、睡眠等。
-布置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血液循环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呼吸加深等。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如模拟心脏泵血、血管堵塞等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系统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心脏搭桥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
-建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科普文章,向同学和老师介绍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医学实验室,了解血液循环系统在临床医学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