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说课稿:3.2.1复杂多样的地形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1复杂多样的地形。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这部分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地理知识有关联,如平原、山地等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提取能力。通过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增强学生对国家地理特征的认知,培养其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和区分我国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和分布(重点来源:课本对地形类型的描述和分布图)。
2.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重点来源:课本中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
1.地形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相互转换的理解(难点来源:地形分布图的解读和空间想象)。
2.地形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综合分析(难点来源: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判断)。
解决办法:
1.通过实地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形类型。
2.利用地图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形分布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地形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逐步引导和提问,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包括3.2.1复杂多样的地形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形分布图、地形类型图片、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地图和图表,确保教学资源充足且易于学生观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展示我国不同地形类型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地形分别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地理知识,如平原、山地、高原等,为学习本节课的地形类型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我国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和分布,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2.举例说明:以我国著名的地形区为例,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我国主要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分布的理解。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让学生收集家乡的地形资料,了解家乡的地形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2.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家乡的地形优势,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六、教学过程详细内容
一、导入
1.激发兴趣:展示我国不同地形类型的图片,如高山、平原、沙漠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地形分别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地理知识,如平原、山地、高原等,为学习本节课的地形类型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
1.讲解新知:
-山地:介绍山地的定义、特点,如高大、陡峭、坡度大等。
-平原:讲解平原的定义、特点,如广阔、平坦、坡度小等。
-高原:介绍高原的定义、特点,如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稀少等。
-盆地:讲解盆地的定义、特点,如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等。
2.举例说明:
-以我国著名的地形区为例,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地形的特点。
3.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我国主要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分布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分布的特点,如山地集中、平原分布广泛等。
2.教师指导:
-针对学生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绘制方法。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