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范进中举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范进中举说课稿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提升学生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透过作品思考社会现象和历史变迁的意识。
4.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体验,提高文学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与《范进中举》相关的文学常识,如明代小说的特点、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等,但对学生而言,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和社会意义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2.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命运较为感兴趣,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阅读感到困难。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通过分析文本来理解人物,有的则更倾向于情感体验。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分析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此外,对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解也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阅读和理解的深度。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具备《范进中举》的教材,包括原文和注释。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图片、科举制度介绍视频,以及人物关系图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准备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范进中举》的PPT,要求学生了解明代科举制度和范进的人物背景。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科举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设计问题,如“范进为何屡试不中”,“科举制度下的人物心理有何特点”。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统计预习完成情况,确保学生提前接触文本。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个人见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分享预习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方便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范进中举》的故事梗概为引,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范进的性格特点、科举制度的利弊等。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范进的考试经历。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问并参与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范进科举经历的读后感。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具体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读后感,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儒林外史》节选: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中与科举制度相关的章节,如《范进中举》的后续故事,以了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明代科举制度资料:收集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的资料,包括科举考试的流程、选拔标准、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影响研究:搜集关于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社会风气、文化发展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论文,拓展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资料: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资料,如《范进中举》的原文注释、翻译等,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儒林外史》是《范进中举》的背景,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范进中举》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的过程,感受范进的喜怒哀乐。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科举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