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
本节课主要围绕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方法展开,包括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包括: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和药品;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形成科学思维;增强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习惯;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氧气的制取原理,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常用方法:加热氯酸钾和分解过氧化氢。
-熟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连接、药品加入、加热控制、气体收集等。
-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
2.教学难点:
-理解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原理,包括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正确判断和操作实验装置,如分液漏斗的使用、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等。
-控制实验条件,如加热温度、反应速率等,以确保氧气收集的纯度和效率。
-识别并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装置漏气、反应过快等。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室制氧装置(如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等)、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水槽、铁架台、加热装置。
-课程平台:学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系统、化学教学软件。
-信息化资源:化学实验视频、在线化学实验操作指南、相关化学实验的图片和动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实验演示、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氧气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氧气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氧气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人类呼吸、动植物的生命活动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氧气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如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气体,参与燃烧和呼吸作用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制取方法。
过程:
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氧气的分子结构、氧化性和助燃性等。
详细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氧气制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过程:
选择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典型案例:加热氯酸钾和分解过氧化氢。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反应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展示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方法的选择依据,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氧气制取的方法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优缺点等,并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氧气制取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所选方法的原理、实验步骤、预期结果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氧气的制取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氧气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制取方法等。
强调氧气制取方法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设计一个简单的氧气制取实验方案,并尝试进行实验。
7.课堂延伸(10分钟)
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程:
介绍一些与氧气相关的科学前沿问题,如液氧、超氧等。
鼓励学生思考氧气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8.课堂反思(5分钟)
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氧气的分子结构、氧化性、助燃性、无色无味、不易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