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模拟作文|2025年广东一模作文解析及评分细则与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概念阐释
关于“认知”。“认知”是心理学概念,根据陈会昌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中解释,“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即认识,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狭义的认知指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解释。”综合材料语境,这里的认知是广义上的意思。
关于“真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真知”的解释是:“正确的认识”;对“正确”的解释是:“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据此综合起来,我们对“真知”可以解释为:关于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标准的认识。
材料分析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认知方式的古今对比,体现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而对认知是否为真知的追问,则需要考生深入探讨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主观局限性、客观条件限制等。这句话是材料的总起句(材料中如果把这里的逗号改为句号,更明确一些),提出一个总判断: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具有总括性,为后面苏轼的实践考察与现代社会的网络认知的并列呈现提供一个前提。
“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这句话以教材篇目《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亲临绝壁之下的观察与探索,得出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为例,隐含一种直接认知方式:亲身实践、实地考察。表明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实践考察在认知中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这句话关联当下现实情境,引出了另一种认知方式,即通过网络学习、信息整合、知识把握等活动的间接性认知方式,与苏轼的实践形成对比,体现认知方式的时代变迁,但也隐含对网络认知局限性的暗示(如信息碎片化、真实性存疑等)。
“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这是材料的核心问句,“这些”指代前文两种认知方式,转折词“然而”引发深层思辨,暗示作为一种结果的“认知”与“真知”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这是明确提出的写作指令(虽然这里的立场性并不是很突出),写作时要有立场意识,观点要依据立场来得出。
整体把握。材料通过两种认知方式的对比(直接与间接、实践考察和网络获取),引出对“认知就等同于真知”的理性追问,写作时需以这一追问为中心,可在作出有效回应后,进一步探讨获得真知的方式。
立场和观点
主要有以下四种立场和观点:
实践认知立场,网络的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采用苏轼的直接认知方式(实践)可以获得真知。
网络认知立场,实践的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利用丰富网络资源这种间接的方式也可以获得真知。
两者兼顾立场,单一采用实践认知或网络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直接和间接两种认知方式结合起来可以获得真知。
综合立场,采用实践认知和网络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需要综合利用实践的验证、信息的整合、理性的思辨、超越表面认知的深度思考等其它认知方式可以获得真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思辨性题目中,以上立场和观点虽然表述是“未必等同于”,其实也暗含了“等同于真知”观点,也就是说,考生如果依据某一立场认为“等同于真知”,言之成理也是可以的。
其它立场与观点,言之成理皆可。但不能不回应材料中的问题,不管什么立场和观点,都要对“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这一核心问句有回应,不能全篇自始至终只谈一种认知方式。
评分具体要求
(一)54-60分
立意深刻,紧扣材料核心,明确回应问题,辩证分析“认知方式”与“真知”的关系,观点极具启发性。论据丰富且典型,结合苏轼实地考察、网络信息的利弊以及其它论据,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能反思认知的局限性,提出真知的客观性,体现对材料的创造性解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优美,用词精准,兼具文学性与思辨性。
(二)48-53分
立意准确,围绕材料展开,回应问题,观点明确(如“实践与网络结合方能获得真知”),但深度稍逊。论据较充实,能结合苏轼事例与网络认知的案例,但分析较平面,缺乏多角度思辨。思想有一定深度,能初步探讨认知与真知的关系。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论证层次不够丰富。语言通顺,用词准确,偶有佳句,但整体风格较平实,缺乏鲜明的文采。
(三)42-47分
立意基本符合材料,观点较明确,但缺乏思辨性。论据单薄,分析牵强,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停留在表面比较两种认知方式,未深入探讨“真知”的内涵。结构基本完整,但存在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