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俞伯牙就感叹找不到知音,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也说听不懂他的音乐,不仅是普通人,甚至连那些专门搞音乐的人也听不出来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不是因为我们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转达那种视觉性语音性的内容,所以我觉得俞伯牙要是真懂音乐,就不应该要求他的听众听出音乐中那么具体的东西。
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那些场景、思想、故事,没有必要非要用那些文学化的、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去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的障碍。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人们普遍认为严肃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过去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认为严肃音乐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造背景等等。经年累月的音乐宣传,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本来就有的这个误区。
今天我提出一个口号叫:“音乐何需懂!”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别管懂不懂,只管欣赏音乐之美。如果你感觉困的话,那就借着音乐睡一个小觉。
那么音乐真的不需懂、不能懂吗?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我曾经放一段音乐,大家听了之后,判断它表现的是哪个场景。这四个场景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美的田野、汹涌的大海。我到处去做讲座,上到音乐学院大学生、研究生,下到贫困地区初一初二的小孩子,回答最多的就是第四个和第一个场景。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了什么?音乐还是能听懂的。
那么为什么音乐这门纯粹的声音的艺术,能够使大家产生这些听觉之外的感受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大家了解一点“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能明白了。什么是联觉呢?联觉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因此,正是在人们心理活动中有联觉这种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个纯粹的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绪、情感、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核心道理就在于此。音乐就是凭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东西的艺术形式,作曲家也是凭借这种感觉去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所要表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而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下,在作曲家的音乐当中,感受作曲家所表现的内容。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还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
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的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如果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的组织排列方式与作曲家想要表现的东西之间能在人们的联觉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对应,那么人人都听得懂,但要是对应的不好,那就不能怪听众听不懂了,是作曲家的问题。当然,听众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但大家不用担心自己联觉的能力,因为联觉是人们本能的一种反应,只不过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摘編自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材料二:
音乐是内心创造的,不是心脏创造的,内心的宽广是无法解释的,它由来已久的使命就是创造,不断地创造。这是巴赫给予我的教诲。我第一次听到的《马太受难曲》,是加德纳的诠释,加德纳与蒙特威尔第合唱团演绎的巴赫也足以将我震撼。我明白了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以后其实无比单纯,就像这首伟大的受难曲,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却只有一两首歌曲的旋律,宁静、辉煌、痛苦和欢乐地重复着这几行单纯的旋律,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结构和篇幅表达了文学中最绵延不绝的主题。1843年,柏辽兹在柏林听到了它,后来他这样写道:“大厅里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声音,既没有表示赞赏,也没有指责的声音,更没有鼓掌喝彩,人们仿佛是在教堂里倾听福音歌,不是在默默地听音乐,而是在参加一次礼拜仪式。人们崇拜巴赫,信仰他,毫不怀疑他的神圣性。”
我又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听到了叙述中“轻”的力量。那个著名的侵略插部,侵略者的脚步在小鼓中以175次的重复压迫着我的内心,音乐在恐怖和反抗、绝望和战争、压抑和释放中越来越深重,也越来越巨大和慑人感官。我被震撼了,肖斯塔科维奇让一个尖锐的抒情小调结束了这个巨大可怕的插部。那一小段抒情的弦乐轻轻地飘向了空旷之中,这是我听到过的最有力量的叙述。后来,我注意到在柴可夫斯基,在布鲁克纳,在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中,也在其他更多的交响乐中“轻”的力量,也就是小段的抒情有能力覆盖任何巨大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其实文学的叙述也同样如此,在跌宕恢宏的篇章后面,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会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
(节选自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