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本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的《短歌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
计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教材分析。短歌行所在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其人文主题
是生命的诗意。在形式上,《短歌行》代表了汉乐府诗歌和建安诗歌的风格,也
有曹操个人独特风格的展现。因此,在形式上,教师需要从体式出发分析曹操诗
歌气韵雄厚、慷慨悲凉的语言特色。在内容方面,单元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
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其治国安邦、统一天下的政治才能和壮志雄心有许多
内容值得挖掘和学习。对曹操的评价,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去分析、在不同的情境
中形成不同的见解,从而发现曹操生命的诗意。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
建构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审美习惯,这一点是符合语文核心
素养的要求的。
第二,学情分析。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经验基础上,重点突
破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部分。就这首古诗来说,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掌握了
曹操的基本信息,也能够借助注释自学弄懂诗歌的基本内容,具备基础的诗歌鉴
赏知识。但一些字词在注释中并没有说明,这就为解读和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例如“但为君故”中的“君”是具体一个人,还是泛指一类人,沉吟应该是什么
样的语调,表达什么情感,这些可能是学生考虑不到的,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另
外,了解曹操需要将他放在历史中,而大多数学生可能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需
要利用预习以及课上资料作为支架进行学习。
第三,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根据不同的艺
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认识作品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新课标建议教师向学生提供
有效的学习支持,做好问题设计、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创造展示交流
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根据教材、学情和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三个目标。
1、披文入情,梳理、积累诗中意象和典故(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鹿鸣;周公吐哺),把握诗歌的思路和内容。
1
2、反复涵咏,在问题驱动下感受、想象诗中意境,品味曹操诗歌独特的语
言美(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3、知人论世,在情境中合作探究曹操天下归心的壮志,从不同角度评价曹
操,尝试写作短小的文学评论。
其中,教学重点是:学习古诗鉴赏方法,通过意象、意境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学习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分析炼字炼句,运用逻辑、证据从不
同角度评价曹操,感受曹操生命的诗意。
第四,教学过程。本诗预设三课时。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抓住诗中的“忧”
字,由此展开,探究忧的因、忧的果,最后读出你眼中曹操的忧。采用的主要教
学方法是问题驱动和情境创设。下面我将重点阐释第一课时的设计。
第一课时为涵咏。通过反复诵读,教师点拨重点意象和典故,达到积累和理
解内容的目的。具体过程是:
1、自读全诗,温故知新。熟悉诗歌、结合注释梳理基本内容、回顾有关曹
操的基本知识和魏晋诗歌特点。
2、齐读全诗,整体感知。谈谈诗歌给你的感觉,哪个字印象深刻。引出“忧”
这个诗眼。
3、点名选读。选读含有忧字的句子,思考每处忧思是否相同?为何而忧?
此处需要点拨“唯”字,体会曹操当时借酒消愁的心境。小结忧可能是因为时间
飞逝,求贤心切,渴望归一。
4、自读思考,师生对话。时间飞逝之忧,求贤未得之忧,天下归一之忧,
分别是哪些句子,如何表达的?插入《诗经·子衿》和《诗经·鹿鸣》原文及注
释,对比阅读,深入理解其典故的作用。点拨朝露、君、沉吟等字词,探讨越陌
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以及周公典故的文化
意蕴。
5、齐读总结。梳理引用典故的作用,明确诗歌内容即忧的情,忧的因。
第一课时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学会抓诗眼、捕意象、会诗情,循序渐进,为
第二课时的评价和第三课时的朗读指导作铺垫。初读此诗,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抓
住诗中的忧字,但细读此诗,却发现诗中每处忧都蕴含不同的气氛和情感。究竟
是何原因让曹操如此忧愁?学生可以在诵读后找到初步的证据,例如“人生几
何”、“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在这一部分学生能够抓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