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理清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
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
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
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
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
节日的态度。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
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
人送上一句问候。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
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
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
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
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传统节日是
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
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
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
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
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
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
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
们应该全面、系统地认识。应人为本,在尊重为前提而继承,在
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
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的祖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生活在蒙古族
的聚集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这里有很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很
高兴能借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更多的人介绍我的家乡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国来说算是少数民族里人数很多的一个民族,也是
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
先,匈奴人,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专属的民族节日和
习俗。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
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
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
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
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
表示对火的虔诚。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
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饮酒
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
日。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尔多斯
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他
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
很广。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
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
‘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
“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白月”
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
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
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各自的节日。譬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
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
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
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
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
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
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
节的这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
县西城一带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