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pdf
文件大小:656.08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1
总字数:约8.4千字
文档摘要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第一篇: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现代化建设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成

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学校教育中的历史学科在发扬传统美德,

提高民族素质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民族素质有其自然性和社

会性。自然性包括人的本能需求和生理基础,这是人的本能素质和身

体素质。社会性又包括人的意识、行为活动、思维智能、个体心理,

构成了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马克思曾经

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反映出

人的社会属性,并孕育着人的社会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最核心、

最活跃的成份。民族素质又有其历史性和现实性。因为人的社会素质

的形成离不开她的历史性,“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

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

直接碰到的,既是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可见,人

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现实以巨大的影响,所以它有着历史的联

系。任何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素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

史,也凝结着她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她是与我们每一代人在

每一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内对其理解、改变、创造所构成的。她是一种

过去与现在不断交融汇合的过程,也是一种绵绵不断,不生不息的永

恒的过程。对此,任何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无益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都与现实不符。重要的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

的剖析,将其传统美德加以继承、发扬、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

从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素质中的主干,以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又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同时

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

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

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

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门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来看,

它的科学价值是通过历史发展规律,反映多样性特点,揭示人类社会

的普遍规律;它的政治价值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它的伦理价值是通过古今中外历史学习,开拓视野,

提高现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质;它的伦理价值通过从古到今人物史实的

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

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根据历史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似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

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

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

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

具有倡寻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

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

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

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

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

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

质。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

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

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

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

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

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

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