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绪论………………
本论………………
结论………………
注释、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盖传奇风韵,明未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1】确实
清代文人创作文言小说的热情丝毫未减,究其原因,清廷的高压政策,尤其是文字狱,严重
打击和挫伤了文人的政治热情,使广大知识分子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向学术和创作,“今海
内操觚之土,其趋不出二端,曰训古之学,曰词章之学。”【2】当大多数人埋首于故纸堆而
穷经皓首却也有人醉心于志怪传奇以抒发感概。“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
鬼,”【3】蒲松龄因此创作出《聊斋志异》;“文人例有嗜奇癖,心知其妄姑自欺。”
蒲松龄《聊斋自志》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
如此,亦足悲矣”,【4】显然《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是蒲松龄“寄托”之所在,
其创作心态就是“泄愤”。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社会、现实、孤愤、表达、寄托
绪论:
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县、府、道三试,均获第一,从此“文明籍籍诸生间”
【5】。当时的主考官施闰章以《孟子》“蚤起”为题,蒲松龄将其写成颇具小说意味的记叙
文章,施大为赞赏:“直足以维风移俗”,“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6】。这
给了蒲松龄很大鼓励,其后来屡困场屋可能与此有关。康熙九年,宝应知县孙蕙请其担任幕
僚,“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7】。借助此
诗,可知此番游幕并不开心。次年,蒲松龄回家备考,结果名落孙山,他写信给孙蕙说:“君
疲牛马身犹病,我困遭逢数亦悭。”【8】孙则回复:“文章憎命,不其然乎?”【9】未料一语
未谶,“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日夜攻苦,冀得一第”【10】。但“一第”始终未得,
“设帐缙绅先生家”竟成为他以后的主要生活。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因答题“越幅”,被
勒令出场。“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
【11】康熙四十一年,蒲松龄再次应考,其《寄紫庭》诗为此写道:
良兽高飞尽,吾鄙数何奇!莫下陵阳泪,三年黍一炊。
不恨前途远,止恨流光速。回想三年前,含涕犹在目。
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五夜闻鸡后,死灰复欲然。【12】
显然,这一次又告失败,他已63岁,经历“三年”也已不少,每次都是“含涕”,每次
都是“虚悬”,命运却一直未加垂青,而“死灰复欲然”,说明他还没有彻底灰心。康熙四十
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终于结束坐馆生涯。长期坐馆,牺牲的是亲情,母亲不能侍奉,妻子
无法安抚,儿子更难以培养,唯有“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13】;多
少次叩击科举之门,多少次被拒之门外,其内心苦痛真是莫可言状!终其一生生活在社会底
层,耳闻目睹诸多吏治腐败、民生疾苦,其内心激愤更是难以言说!终于,蒲松龄将自己的
生活体验、社会认识、良好愿望、深刻思考等熔铸成一个词——“孤愤”,在《聊斋志异》
里,他将这种“孤愤”宣泄的淋漓尽致。比如《叶生》,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
如不偶,困于名场”。郁闷而死后,混教人子“中亚魁”;叶生之魂说:“借福泽为文章吐气,
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意足矣。”这是叶生愤懑之极的心声,更是蒲松龄的
影子,他也正是将满腹“孤愤”“寄托”在叶生身上。
本论:
一、揭露科举弊端,痛恨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十九岁时就连续以县、府、
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并且得到了当时山东学道、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
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名声大噪。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
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这使年轻的蒲松龄踌躇满志,他热切地希望能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为了专心准备举业,曾隐居于山中
寺庙苦读,在朋友家住读。但功夫偏负苦心人,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中,直到
七十一岁高龄时,才被提拔为贡生,五年后,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
辞世。在生活上,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他十九岁结婚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