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目前,随着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发
展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已提到我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许
多学校都在做改革教学模式的尝试,如:主体性教学模式、双主体教
学模式等等。从目前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来看,趋向了多样化、合
作化、灵活化、精细化、现代化。但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
学中简单地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这些生动活
泼的课件司然加大了课堂上的授课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中讲授与学习的方式,没有真正意义地
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学生仍然很被动,还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中
心的教学模式。那么,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什么样的
区别?各自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及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把握教学模式的概念
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威尔所著《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
个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
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在国内,由于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发展和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
引进,教学模式总是受到关注。目前,比较统一看法为:“第一,模
式不是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显然不属于同一层次;第二,
模式不是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教
学思想或意向;第三,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饮
食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远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的东西。我们
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裨上是在
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
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
统的概括。
教学模式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总是以某种教育哲学思想
为基础,总要提出特定的功能水平作为活动目标,通过较稳定的结构
程序来调配教学活动中各因素的关系,并提出适当的操作要领,以保
证活动按规定方式展开和功能目标的如期实现。
2.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
接受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
凯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传入我国。我们又根据教学的初中经验以及
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对其加以调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
递――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
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在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教育界在教学模式上也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但
本质上仍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
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
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
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
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
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
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
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
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对书本和老师不能怀疑。在课堂上,
险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随意打断教师已制定好的教学
计划的,学生也决不敢这样做。这种思想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新
思想、新观念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
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
力人地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
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
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
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
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
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
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
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