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分析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人地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2.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敏感性。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4.强化学生的地理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如地球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自然资源等。然而,对于人地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学生可能了解有限,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引导和补充相关概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对环境问题普遍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他们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通过图表和数据来理解地理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人地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可能难以将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和引导讨论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此外,对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理解可能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理解。同时,学生可能对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存在困惑,需要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和启发。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案例,系统讲解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人地关系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图表,增强直观性。
2.视频教学:播放相关纪录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人地关系问题。
3.在线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网站和资源,拓展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学生)老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新课讲授
1.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
(老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老师,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呢?
(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相对较少,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和谐。到了农业社会,人类开始耕种和养殖,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增加,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紧张。而在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老师,那么这三个方面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呢?
(老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要求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它要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老师)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学生)老师,这个问题很实际,我们该如何做呢?
(老师)首先,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