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鸦片战斗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取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渐渐向美观、适体、便利、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
时间
概况
近代
男子服饰:近代通常是长袍马褂,西装在鸦片战斗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标准服装
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进展。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变化特征:中西合璧
现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月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60年月中期到70年月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共性过渡
eq\a\vs4\al([图示记忆])服饰进展三大阶段及其特点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的特色到清朝末年愈加鲜亮。
2.西方饮食
(1)传入:19世纪40年月。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间续消灭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分: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分。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头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eq\a\vs4\al([特别提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方饮食风俗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影响,但中国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消灭了中西饮食并存于中国的现象。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消灭
①鸦片战斗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头大量消灭。
②20世纪30年月前后,京、津等地开头消灭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③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
eq\a\vs4\al([特别提示])鸦片战斗后,近代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头呈现出缓慢演进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直接反映了社会的进展与进步。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缘由: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
开头主见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头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现代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
①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消灭带有深厚西方颜色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头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渐渐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头步入社会。
eq\a\vs4\al([图示记忆])“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8页
探究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史料一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
史料二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头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出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三美国穿牛仔服的人堪称为世界之最,牛仔文化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如今,牛仔布已成长为中国面料家族的主要成员,牛仔服装也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中不行缺少的内容。目前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布已达20亿米,占世界的1/4,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服装在25亿件以上。我国已成为国际牛仔布和牛仔服装的生产大国。
——《中国60年的衣食变迁》
(1)史料一中认为“断发”的缘由是什么?
(2)史料二中“列宁装”流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导致史料三现象消灭的内外因素各是什么?
提示:(1)发辫不能适应时代进展,于生产、生活、战斗不利。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方的外交政策,这影响了人们审美标准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