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pdf
文件大小:411.99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1
总字数:约5.09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

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

二、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

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

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

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

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

革。

三、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

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

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

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

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四、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

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

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

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

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

理论支撑。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

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

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

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

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

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

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

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

待。课题组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

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

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

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

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

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

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

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

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

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

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

“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2015年1月,专家工

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

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

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

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

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

部门的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

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五、总体框架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