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赋能初中美术教学的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大数据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大数据技术赋能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可有效打造混合型课堂,激发学生审美、探究兴趣,赋予美术教学活动弹性。为了体现出大数据技术的教学优势,教师要保障教学活动指向美术素养,明确教学目标,用大数据技术设计活动、开发课程并加大评价变革的力度,继而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初中美术;课程开发;评价变革
初中美术教学活动应用大数据技术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途径之一,有些教师存在不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教学实践的问题,出现了教学活动未能指向核心素养、课程有待开发等情况,会阻碍美术课程数字化变革。为了推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与时俱进,探析大数据技术赋能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大数据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1.有效打造混合型课堂
在美术课上应用大数据技术可疏通网络平台、常规课堂互动的渠道,将巨量数据转化为混合式教学的有利条件,让美术知识“活”起来,更好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高效探究、深度学习、全面成长。例如,教师在进行“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与造型艺术相关的图片,以及设计作品展览有关视频,使学生能关注美术作品,赏评造型艺术,在此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模仿与创作,现实、想象有机结合,灵活使用空间、形态、色彩等造型元素,最终创作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并提升艺术创作水平。
2.激发学生审美探究兴趣
为了避免美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对美术知识感兴趣,可自主学习,主动提升美术素养,教师需将“培养学生探究兴趣”视为育人目的之一。实践证明,应用大数据技术可激发学生审美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在校园中健康成长”的教学时,可以将“美化校园环境,浸润你我心灵”视为主题,先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契合主题的图片,学生会被各式各样的校园建设风格所吸引,进而参与审美探究,激活审美思维,再鼓励学生提出校园环境美化建议,在建议的驱动下展开设计活动,画出理想的校园,达到审美、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效果,凸显大数据资源丰富、有趣且有启发性的特点,使得美术教育事半功倍。
3.赋予美术教学活动弹性
大数据技术助力教师重构育人体系,用“目标驱动—学习实践—学习反馈—教学优化”基本思路替代“从上至下”的教学思路,尤其注重学习反馈,并可根据反馈信息改进美术教学举措。为了帮助学生优化设计成果,教师可聚焦学生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育人资源。以“字体比例欠佳”为例,教师可先展示不同比例状态下的变体艺术字,并选择1~2个比例在文档内插入艺术字,再用技术手段调整字的比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哪种比例最好,进而强化比例意识,能解决字体比例设计问题,达到基于大数据的美术教学指向问题、灵活高效的目的。
大数据技术赋能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1.指向素养,基于大数据技术赋能提升美术教学水平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改革需指向学科素养,如文化理解、创新能力、美术表现等,教师应用大数据技术教学实践属于美术教改手段之一,为了实现大数据技术赋能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要保障美术教学指向学科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与3~4种文创产品相关的销量数据,引领学生思考消费动因,学生会发现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刺激人们消费的一大动因。教师在肯定学生观点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与阐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如语言、歌舞、水工艺技术、传统建筑等,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带领学生关注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自选文化元素设计实用、美观的日用品,做到知行合一,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美术表现力等核心素养[1]。
2.明确目标,为美术教学、大数据技术高度融合奠定基础
虽然有些教师注重在课上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育人资源,但存在网络资源与美术教育需求无关的问题,出现了技术手段、教学活动硬性嵌合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美术教育信息化变革。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妥善选用网络资源,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积极作用,美术教师要确定育人目标,在目标驱动下运用大数据技术。例如,教师在进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时,可以将“利用自然元素围绕环保主题创设徽章”作为目标,并根据目标使用大数据技术准备若干徽章供学生赏评,引领学生分析徽章设计主旨、生活元素、美术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获得启发,认识到美术设计源自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美术作品并非机械地反映客观事物,而是使用提炼、加工等手段加以处理,使得现实世界当中的元素更具艺术感。教师在学生基本了解现实世界(生活)与美术作品(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一条件下,引领学生展开徽章设计活动,在解决“为何设计”“如何设计”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