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计算器为主题,紧密结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操作性强,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信息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计算器的使用,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运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技术工具,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他们已接触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测量知识,对数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计算器这类科技产品尤其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较快地适应新工具的使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直观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使用计算器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感到困惑,尤其是按键功能和操作顺序。此外,学生在将计算器与实际解决问题相结合时,可能面临如何选择合适的运算工具和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等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过度依赖,忽视了对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计算器操作演示视频和实际应用案例图片。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器若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使用计算器的场景,如购物结账、烹饪食谱等,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计算器的基本结构:按键功能、显示屏、模式选择等。
2.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3.强调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如输入、计算、查看结果等。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计算器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练习:每组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金额、计算食谱配料等。
2.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提出问题,如“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两位数的乘法?”
2.学生回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计算器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如分数、百分比等。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工程量、设计图案等。
2.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强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双边互动(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计算器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旅行预算、家庭理财等。
2.学生回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八、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教学双边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计算器的历史与发展》:介绍计算器从算盘到现代电子计算器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计算器发展历史的兴趣。
-《计算器的数学应用》:探讨计算器在数学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工程、物理、经济等,帮助学生了解计算器在专业领域的价值。
-《计算器的编程入门》:介绍简单的计算器编程知识,如BASIC语言,让学生初步体验计算器的编程功能。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