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说课稿六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说课稿六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软件应用,学生能够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字化工具的兴趣,为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八年级(2)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所了解,但具体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部分学生对于办公软件的使用还较为生疏,尤其是在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等方面。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相对较弱。在素质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存在依赖电子设备、缺乏自我管理等问题。
从行为习惯来看,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此外,学生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缺乏对纸质教材和传统学习方式的尊重。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最后,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操作演示视频、图片和图表,以便于学生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机实验室,确保每名学生有一台可操作的计算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在讲台上放置投影仪和电脑,以便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应用场景,如在线学习、社交媒体等,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过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如鼠标和键盘的使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文本编辑、格式设置、页面设置等。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文档编辑的例子,展示如何插入图片、表格和图表,以及如何使用样式和模板。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尝试自己操作,如设置页眉页脚、调整文本格式、插入并格式化表格等。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每组使用一台计算机,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目,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对有疑问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文档,内容包括文字输入、格式设置、插入图片和表格等,以提高学生对Word操作的熟练度。
-要求学生下次课前准备好作业,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点评。
6.教学过程详细步骤:
6.1导入
-展示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在线学习、办公自动化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使用计算机做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如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6.2新课呈现
-讲解Word的基本操作,包括启动Word、创建新文档、保存文档等。
-展示如何输入文字、设置字体和段落格式。
-举例说明如何插入图片、表格和图表,以及如何使用样式和模板。
6.3互动探究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示范如何插入页眉页脚、调整文本格式。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文档中应用所学知识。
6.4巩固练习
-学生分组,每组完成一份包含文字输入、格式设置、插入图片和表格的练习文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5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操作,强调重点。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6.6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文档,包括上述所有操作。
-要求学生准备好作业,以便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点评。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Word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