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临床意义病理情况下,白细胞数量及形态均可发生变化第23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白细胞的数量改变由于五种白细胞各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病变因素及性质不同,所致白细胞变化的种类及特征也各异。因此应结合白细胞总数、各类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分析检验结果。第24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常见的病理情况感染?血液病应激理化损伤(射线、药物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及免疫功能异常过敏反应及某些皮肤病第25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感染主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临床常见的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与白细胞数量改变的规律总结如下:第26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某些感染时白细胞的改变增多减少N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少量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以化脓感染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核象改变、中毒性改变伤寒、副伤寒、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CMV、疟疾、黑热病等病情好转时逐渐恢复正常L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CMV、麻疹、EBV、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结核、布鲁菌、梅毒、疟疾、弓形体等。有时会出现异型淋巴M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结核活动期、急性感染恢复期E寄生虫病、猩红热B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第27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血液病造血功能低下骨髓异常增生取代造血第28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性粒细胞(连同红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都低于正常,但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第29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骨髓异常增生白血病时,可有一种或几种白细胞增加,伴有原始、幼稚细胞、形态异常或出现异常结构。有时也会因细胞成熟及释放障碍使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和形态异常。第30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应激如大出血、大面积组织损伤(烧伤、心肌梗死、挤压伤等)、中毒、大量血细胞破坏等,由于应激,多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加甚至核象改变。而应激又经常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第31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理化损伤或药物影响射线药物(如抗甲状腺药物,抗癌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毒物(如苯作业等)长期接触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第32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糖皮质激素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还可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因此,临床上经常须对有上述接触史者定期进行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监测,以指导治疗或给予防护。第33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及免疫功能异常脾功能亢进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肾移植排斥反应时淋巴细胞升高。第34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6)过敏反应及某些皮肤病一些引起补体升高、血清IgE升高、淋巴细胞致敏、组胺释放以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疾病,如变态反应、皮肤病、肿瘤和溃疡性结肠炎时,多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时也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加。第35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白细胞形态学改变当感染比较严重,由于应激或相关白细胞的大量消耗,常导致某些白细胞提前释放,或形态异常,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而白血病或其他先天异常也引起相应白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第36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正常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多分为2-4叶。第37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核左移核左移(karyo-gramshifttoleft)中性细胞杆状核粒细胞百分率5%,甚/或出现更为幼稚的粒细胞。第38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核右移(karyo-gramshifttoleft)核右移周围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第39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中毒颗粒(toxicgranule):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肿胀变性,瑞氏染色后细胞内出现粗大、深兰色甚至黑色的颗粒。第40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空泡变性(vacuolardegeneration)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所致。第41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58页,星期日,2025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