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国家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以及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优化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互动交流;育人作用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应变得更加多元化,从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引领,从单一灌输转为互动交流,从封闭转向开放,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育人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此,教师应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核心素养,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作用。
信息技术对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经过长期学习后逐步形成并内化于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之中的、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一种特殊品质或修养,包含了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所处环境的共同影响因素,包括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方式,促使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1.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结合图片及动画等方式增强阅读效果,加深理解程度,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流实践中。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通过感知事物获得新信息并加以加工处理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其主要功能在于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途径。思维活动离不开想象这一环节,信息技术可提供大量生动直观的画面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3.增强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审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审美教育是以感知为基础、体验为前提、感悟为目标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学美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之美,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学元素,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灵魂,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忽视语言应用训练,阅读教学单一化
部分教师不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将阅读变成了简单的识记课文或机械的模仿练习,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从文本里感受到语言魅力,无法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不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严重制约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1]。
2.忽视思维迁移训练,写作教学模式化
在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范文的重要性,忽视了写作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常常套用万能写作模板,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会挫伤其对写作的兴趣,写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1.采用“1+X”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1+X”模式,是将教材文章和与其内容相关、主题相连的其他文章进行有效结合,组成以教材文章为主体的阅读文本集。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更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增加阅读量,拓展阅读空间,从而形成基于课文主题的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方案。
2.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实施写作教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环节,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分析质疑、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2]。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问题形式,设计合理的问句结构,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3.引入数字化模式助力文学鉴赏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能力还处在形成中,缺乏足够的鉴赏力和理解力,因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完成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赏析活动,使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