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信息的获取与鉴别3火眼金睛辨真伪》说课稿-2023-2024学年南方版(湖南)(2019)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第一单元信息的获取与鉴别3火眼金睛辨真伪》以五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与鉴别的方法,提高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与南方版(湖南)2019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教材紧密相连,结合实际教学情境,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正确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识别与判断的准确性。
2.计算思维:通过信息鉴别活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信息获取与处理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4.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遵守网络规则,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网络使用知识和简单的信息检索技能,能够识别网页的基本元素,如标题、链接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较高。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信息鉴别能力相对较弱。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操作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辨别信息真伪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某些专业术语或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二是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经验和方法;三是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难以形成独立判断。此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如软件操作不熟练,也可能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网络连接
-课程平台:南方版(湖南)2019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材平台
-信息化资源:信息鉴别案例库、网络搜索工具、在线鉴别游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网络新闻中常见的虚假信息案例,引发学生对信息真伪的思考。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网络上遇到过哪些虚假信息?你们是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鉴别的重要性,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信息鉴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查看信息来源、验证信息内容、判断信息发布者的信誉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信息鉴别方法的见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供一系列信息鉴别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分享练习心得,让学生总结经验。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信息鉴别的重要性。
-回答学生疑问,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信息鉴别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课后查找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与虚假信息案例。
-完成一份信息鉴别报告,分析案例中信息的真伪及鉴别方法。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分享,与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信息素养教育资料:收集整理关于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资料,包括信息获取、评估、使用和保护等。
-互联网安全知识: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如个人隐私保护、网络诈骗防范等。
-真实案例库:收集国内外信息鉴别案例,包括新闻、科技、娱乐等多个领域,用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发展史: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网络素养教育》等书籍,深入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参加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或博物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开展信息鉴别小课题研究,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析信息真伪。
-通过互联网资源,如教育平台、在线课程等,进一步学习信息素养相关知识。
-建议学生关注官方媒体和权威发布的信息,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家庭作业可以包括收集和整理一周内遇到的虚假信息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如网络安全宣传、信息素养讲座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建议学生定期总结自己的信息鉴别经验,形成个人信息素养提升计划。
反思改进措施
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创设真实情境:在教学中,我尝试将真实的社会情境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信息鉴别技巧。例如,通过模拟新闻报道中的虚假信息,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了他们的鉴别能力。
2.互动式教学: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