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校园内不同场所微生物含量测定报告
摘要:研究通过测定校园内不同场所微生物含量,来评价校内不同场所和时间段的空气质量。本实验采用自然沉降法收集菌落,分别在早中晚于成都医学院选择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地点。室内包括寝室,教室和食堂,室外包括跑道,红星广场和实验楼。根据空气污染评价标准,校园内空气质量为较清洁。
随着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近年来的空气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由于四川的特殊地形,以及冬季形成的低气压导致空气不流通,加重了空气污染问题。冬季呼吸道疾病易发,而呼吸道疾病很多都是通过微生物传播的,因此检测空气中微生物含量,了解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测定校园内不同场所微生物含量,以评价校内不同场所和时间段的空气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含量自然沉降法校园内空气质量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方法
营养琼脂配置方法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超纯水和NaOH或NaCl按一定程序配置营养琼脂[1],然后分装到两个500mL的玻璃瓶中,最后放入高压锅灭菌。接着将凉至46℃营养琼脂和平板放入超净工作台,然后将凉至46℃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琼脂完全凝固后平皿应倒置,先在室温中放置一天,如过早置入37℃温箱中后,常易形成水滴,会导致细菌菌落融合。
1.2监测点的布设
从校园内选取学生活动集中的能够反映校内空气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六个功能区域作为采样点,分别是三个室内:寝室、食堂、教学楼,三个室外:足球场、红星广场、实验楼。
1.3采样与培养
本次调研方法采用是实验调研法。总共选址六个采样点,寝室采样选择的是三点法,分为上中下。其余五个采样区域进行五点采样(选取中央位置为一个采样点,中央位置与房间的四角的连线中点为其他4个采样点),每个点采样三次,分别早上8:00,中午13:00,晚上20:00进行采样。采用自然沉降法,用9cm培养皿制成的平板在距离地高1.5米的各采样点收集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暴露培养基30分钟后加盖取回。
采样后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d.计数各平板上的菌落数。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即未暴露过的琼脂平板。
1.4计算
根据奥美粱斯基公式,计算每立方米空气中微生物数量。
空气微生物含量(cfu/m3)=50000N/At
式中:A为培养皿面积(cm3);t为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本次调研中为30min;N为每套培养皿中对应对应细菌或真菌的菌落数(cfu)。
1.5空气质量评价
根据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推荐使用的空气微生物评价标准[2](见REF_Re\h表1),从空气微生物学的角度评价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
表SEQ表\*ARABIC1空气微生物污染评价标准(103cfu/m3)
等级
空气质量
细菌
真菌
微生物总数
I
清洁
<1
<0.5
<3
II
较清洁
1.0~2.5
0.5~0.75
3~5
III
轻度污染
2.5~5
0.75~1.0
5~10
IV
污染
5~10
1~2.5
10~15
V
中度污染
10~20
2.5~6
15~30
VI
严重污染
20~45
6~20
30~60
VII
极严重污染
>45
>20
>60
1.6调研结果统计
采用自然沉降法在各个区域进行采样、培养、计数,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计算出的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结果见表2.
1.6.1不同时间段空气微生物的总浓度
从REF_Re\h表2可知,寝室和红星广场微生物浓度相对高的时间段是在晚上,食堂微生物浓度相对高的时间段是在中午,晚上校园空气微生物浓度相对较高,足球场微生物浓度相对较高是在早上。总体来说校园内微生物浓度相对较低的是中午。按照空气微生物污染评价标准校园内空气质量为较清洁。
表SEQ表\*ARABIC2各个时间段校园空气微生物含量(cfu/m3)
测点
早
中
晚
寝室
1634
1787
1787
教室
118
265
366
食堂
790
896
625
足球场
1463
354
885
红星广场
566
896
1274
1.6.2校园空气中菌落的日变化
由REF_Re\h图1可见,食堂和寝室的微生物浓度在1d中变化不大。教室和足球场的微生物浓度在一天中起伏较大。各采样点微生物浓度最高的时间段基本都是在晚上。
图SEQ图\*ARABIC1校园空气中菌落的日变化
2.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2.1不同时间段空气中的微生物菌落数统计
本实验共选择了五个收集菌落实验地点,室内包括寝室,教室和食堂,室外包括跑道和红星广场。其中寝室采用三点法,分别为地面,铺上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