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防骗课件
有限公司
汇报人:xx
目录
防骗意识培养
01
电话诈骗识别
03
防骗法律知识
05
网络诈骗防范
02
校园诈骗案例
04
防骗技能提升
06
防骗意识培养
01
认识诈骗的危害
诈骗行为导致受害者经济损失,如假冒客服诈骗导致银行卡资金被盗。
个人财产损失
遭遇诈骗后,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信任危机,长期心理压力和焦虑。
心理创伤
频繁的诈骗事件使得公众对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的信任度降低。
社会信任度下降
诈骗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使受害者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中。
法律风险增加
常见诈骗手段
诈骗者通过假冒官方邮件或网站,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财务数据。
骗子伪装成客服人员,以退款、中奖等名义诱导受害者转账或提供银行信息。
骗子通过建立虚假的恋爱关系,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后索要金钱或财物。
承诺高额回报,诱导受害者投资不存在的项目或金融产品,最终卷款潜逃。
网络钓鱼
冒充客服
爱情诈骗
投资理财骗局
发布虚假的高薪职位信息,要求应聘者先交纳各种费用,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虚假招聘
提高警惕性
识别网络钓鱼
警惕不明链接和邮件,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如银行账号和密码。
防范电话诈骗
接到可疑电话时,不要轻信,及时核实信息,不轻易转账汇款。
警惕校园推销
对校园内不熟悉的推销人员保持警惕,不轻易购买不明来源的产品。
网络诈骗防范
02
网络交易安全
使用官方支付平台
定期更改密码
保护个人信息
验证交易网站真实性
选择信誉良好的官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确保资金安全。
在进行网络交易前,仔细检查网站的域名、证书等信息,避免登录钓鱼网站。
不要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以免信息被盗用。
定期更换登录密码,并使用复杂度高的密码组合,减少账户被盗风险。
社交媒体诈骗
在社交媒体上,虚假广告常常以低价商品或服务为诱饵,诱导用户点击并泄露个人信息。
识别虚假广告
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兼职信息可能隐藏诈骗陷阱,要求先交押金或提供银行信息,实则为骗取钱财。
警惕“兼职”陷阱
诈骗者可能通过盗取他人账号或创建假冒账号,以“好友”身份发送诈骗信息,骗取钱财。
防范“好友”诈骗
骗子在社交平台上伪装成单身人士,通过建立情感联系后索要金钱或诱导投资,实施诈骗。
防范情感诈骗
01
02
03
04
防范网络钓鱼
警惕邮件中包含的可疑链接或附件,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如银行账号密码等。
识别钓鱼邮件
保持操作系统和安全软件的最新更新,以确保有最新的安全补丁来防御钓鱼攻击。
定期更新软件
安装并使用带有反钓鱼功能的浏览器插件,这些插件能帮助识别并阻止访问钓鱼网站。
使用安全浏览器
启用双因素认证(2FA)增加账户安全性,即使密码泄露,也能有效防止账户被盗用。
双因素认证
电话诈骗识别
03
电话诈骗特点
诈骗者常伪装成政府或银行工作人员,以身份验证、账户安全为由,骗取个人信息。
冒充官方人员
01
02
03
04
骗子会制造紧急情况,如称家人出事或遭遇意外,要求立即转账汇款。
紧急情况诱骗
诈骗电话中常承诺高额回报或奖金,引诱受害者进行投资或汇款。
高额回报诱惑
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后,以此为依据进行诈骗,使骗局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利用个人信息
防范电话诈骗技巧
接到可疑电话时,不要急于转账,应通过其他方式核实来电者身份,如官方电话或亲自前往机构确认。
核实来电身份
01
不要向来电者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密码、身份证号等,以防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02
遇到自称银行、公安机关等工作人员的电话,应挂断后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回拨,以确认真伪。
使用官方渠道沟通
03
在手机上安装反诈骗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帮助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安装反诈骗软件
04
实际案例分析
01
某大学生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警察,声称其涉嫌犯罪,要求转账验证清白,幸好及时识破。
02
一名学生接到电话,对方假装是其好友,以紧急情况为由请求转账,学生通过视频通话确认后发现是骗局。
03
有学生接到电话称其中了大奖,但需先支付“手续费”或“税费”,学生通过查询官方信息避免了损失。
冒充公检法诈骗
冒充熟人借钱
中奖诈骗
校园诈骗案例
04
校园贷诈骗
诱导学生超出自身还款能力借贷,导致陷入债务困境,影响学业和生活。
过度借贷
以低息、无抵押为诱饵,吸引学生贷款,实则隐藏高额利息和手续费。
虚假宣传
假兼职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发布高薪兼职信息,引诱学生上当,要求先交押金或培训费。
虚假招聘广告
骗子冒充知名公司或机构,通过伪造的招聘流程骗取学生信任,进而实施诈骗。
冒充正规机构
诈骗者要求应聘者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材料费,承诺工作后返还,实则卷款潜逃。
预付保证金
虚假奖学金诈骗
诈骗者通过伪造官方邮件或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