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公允价值会计.docx
文件大小:41.67 K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1.51万字
文档摘要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公允价值会计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公允价值会计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作为一种新的会计计量属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公允价值会计的内涵、应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作为一种新的会计计量属性,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允价值会计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并针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一章公允价值会计概述

1.1公允价值会计的起源与发展

(1)公允价值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剧烈的波动,投资者对于资产价格的变动和风险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会计计量属性开始受到关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1975年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某些金融工具的计量。随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C)在1993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计量》,正式将公允价值会计纳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

(2)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允价值会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进一步强化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在美国,2007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157),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我国也于2006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标志着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正式实施。

(3)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其应用范围的扩大,还体现在计量方法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在计量方法上,公允价值会计逐渐形成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多种方法。在理论体系上,学者们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学基础、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和披露过程也变得更加高效和透明。

1.2公允价值会计的内涵与特点

(1)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以市场价格为依据,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的会计方法。其核心在于反映资产或负债在交易中的实际价值,即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中愿意接受和支付的金额。这种计量属性有助于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

(2)公允价值的定义涉及四个关键要素:交易双方、市场条件、资产或负债的特征以及交易的时间。交易双方指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具有自主意愿并能够进行交易的主体。市场条件是指资产或负债的交易环境,包括市场供需状况、交易价格波动等。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则涉及资产或负债的种类、品质、权利和义务等。最后,交易的时间指资产或负债交易发生的具体时间点。

(3)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以市场信息为基础,能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其次,公允价值会计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此外,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有助于揭示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然而,公允价值会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市场信息的不完善、主观估计的影响等,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予以关注和改进。

1.3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方法

(1)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市场法是指通过参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活跃、交易信息充分的资产和负债。在市场法下,会计人员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市场数据,以确保计量结果的合理性。

(2)收益法基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通过折现现值的方法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直接在市场上找到可比交易价格的资产或负债。在收益法中,会计人员需要预测未来现金流,并选择适当的折现率来计算现值。这一过程往往涉及较高的主观判断和估计。

(3)成本法则是指根据重建资产或负债的成本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种方法在初始确认时可能较为适用,但在后续计量中,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成本法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公允价值。因此,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市场法和收益法进行修正。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方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