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pdf
文件大小:153.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3.02千字
文档摘要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

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

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

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

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

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

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

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

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

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

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

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

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

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

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

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

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

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

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

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

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

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

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

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有没有具体可学习的对象,曾经的苏联模式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为了实现四个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要“摸着石头过河”,国外的一切先进经验都可以为我

所用,即邓小平的经典名言: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中

国须要创立一种自有模式,所以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中国提出了要建立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的经济模式有着自己的特色,她既不同于欧美自由经济模式,又有别于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国的经济力量由两部分组成,政府和市场;在经济

发展上两种力量相辅相成,经济形式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所以这种结构就决定了经济力量的组成。在经济思想上,中国党和政府并没有抛

弃马列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在结合着本国特有模式的前提下,灵活借用西方国

家的经济思想。于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上个世纪末,凯恩斯主义渐渐地被引入到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实际操作,中国将凯恩斯主义与自己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

一套自己特有的凯恩斯模式。

无论承认与否,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各级政府和绝大部分官方经济学家,

事实上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他们不相信市场经济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达到充分就业,

同时发挥出社会的潜在产出。他们认为,中国的广大人民天然地存在着“需求不

足”的倾向,即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同时不足,必须以强势的政府消费、政府投资

和政府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投资来弥补。此外,鉴于私人企业经常出现所谓“盲目

性”的扩张,以发改委为首的计划机构不停地发布产业指导政策,试图消除产业

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以上绝大部分都符合凯恩斯主义的原理。2008年11月公

布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即便是凯恩

斯本人复生,恐怕也很难想象规模更大的财政政策。外界对这一刺激计划的疑虑,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提问:中国实行的政策真的符合凯恩斯主义吗?它是否仅

仅披着凯恩斯主义的外衣,实则与凯恩斯的本义矛盾?这个答案可以在凯恩斯的

不朽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找到:“社会越富有,其实际产量与可能

产量之间的差别就越大,因而经济体制的弱点就暴露得更明显……在一个富裕的

社会中,不仅消费的边际倾向较弱,而且由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