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说,技术进步是推动和实现产业结构变革的主要动力。01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次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呈下降趋势,在需求的拉动下,技术创造活动必然转向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工业部门,并在工业技术进步中实现投入、产出结构的变迁。02或者在缺乏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因而农业生产尚不能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减少对农业的投入,人为地加快第一次产业比重下降的过程,以此推进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03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由传统的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重工业化和高度化阶段,进入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化的新阶段,即实现了工业结构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转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知识和技术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的表露出来。在一些发达国家,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已经开始代替工业经济。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03技术进步通过改变产业间的资本存量比例和增量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变革。02技术进步促使新产业的兴起,改变产业结构。01技术进步通过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产生诱导力量。04技术进步通过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影响产业结构变革。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途径0102第四节技术选择、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进步战略,首先必须进行技术选择和制度创新。技术选择是依据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依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而有效的技术进步路径;制度创新则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制度前提和动力。经济学家们通常假设,为生产任一既定的产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每一种组合方式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生产工艺或技术。01因此,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或比较优势,选择最优的要素投入比例。03为使产量最大或成本最小,生产者将根据要素的相对价格予以选择。02010203一、技术选择与比较优势KK’OLL’IIIQQ’CD图7-5技术选择技术的选择原则就是最优化的生产决策。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经济中,技术的产生和选择将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是寻求产量最大、成本最小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相对充裕,在经济发展中应当趋向于选择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但实际中,上述趋向并不明显,对于同一产品的生产方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看来并无重大的差异。01020304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供选择的要素组合方式越来越少,并且每一技术进步都意味着更为密集的资本投入,它使得原有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变得无利可图。劳动密集型技术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而初期的资本密集型生产则可用一般熟练的工人代替。发展中国家丰裕的是熟练工人而不是技术工人。要素的市场价格并不反映各自的相对稀缺或丰裕。发展中国家缺乏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机器制造业很不发达,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引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和资本品。另外,示范效应和跟进效应也促使发展中国家引进一代又一代西方的先进工艺和产品,发展现代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技术偏向的原因资本密度的本身并不能成为技术选择的标志,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开发适用技术,因而提出了“适用技术”的概念来总括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问题。适用技术不等于落后技术。即使是适用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也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的落后,它往往需要科学技术更高水平的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需求,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予以消除。若加上经济增长中偏向于较多地使用资本,以机器代替劳力,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现象将更趋恶化,从而引起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往往需要提高每个劳动的资本装备量,在很多情况下,资本密集型技术也是唯一可行的技术手段。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为压低资本的价格,以鼓励资本品形成。如何规定资本的价格应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替代弹性的差异。二、技术选择与就业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是指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对其价格比例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而言,替代弹性专指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关系。δ代表替代弹性,K、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要素,w、r则分别为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价格。如果价格比w/r上升,要素比W/L也将上升,因为资本变得相对便宜。按此定义的替代弹性恒为正值,其变动范围在零到无穷大之间。当政府以利率、税收等补贴方式鼓励企业扩大资本投入时,替代弹性的大小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替代弹性越大,规定价格对失业的影响也就越大,资本相对价格较小比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