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技术员:接受交底人现场技术员:
深基坑施工组织方案技术交底单
1、冲孔桩施工方法
针对本工程的地质情况采用冲击成孔,冲击成孔对软弱、易塌土层可投放填充物冲击造壁。冲孔灌注桩采用泥浆护壁,冲击钻进成孔、正循环清孔,泥浆采用正循环系统,泥浆循环系统由出浆管、泥浆沉淀池、储浆池、泥浆泵、进浆管5大部分组成。钻孔过程中经常进行泥浆参数指标的测定并及时调整循环泥浆的指标。现场制作、安放钢筋笼,水下砼灌注成桩。
灌注桩施工顺序:工作坑灌注围护桩施工顺序采用间隔成桩;即每台冲孔桩机按冲孔顺序,从本机起点先冲第一根桩→冲第四根桩工→冲第七根工→调头冲第二根桩工→冲第五根桩工→冲第八根桩,重复循环施工。相邻桩应在混凝土浇筑24h后,方可进行相邻桩的成孔施工。
基坑(槽)支护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分项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一
预制箱涵主工作坑支护
¢1000mm灌注桩
根
66
4道φ700钢管内撑
t
18.3
二
进港三路下穿通道基坑支护
¢1000mm灌注桩
根
109
700*800钢筋砼梁内支掌
根
10
1.1测量定位
用全站仪测放桩位,桩位中心插一钢筋,四周各打一根控制桩来控制桩位中心,用砂浆固定控制桩,并经复核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
1.2护筒设置
(1)护筒内径宜比桩径大200mm。
(2)护筒中心垂直线应与桩中心线重合,除设计另有规定外,平面允许误差为50mm,垂直线倾斜不大于l%。
(3)护筒可采用挖坑埋设法,护筒底部和四周所填粘质土必须分层夯实。
(4)护筒高度宜高出地面0.3m。当钻孔内有承压水时,应高于稳定后的承压水位2.0m以上。若承压水位不稳定或稳定后承压水位高出地下水位很多,应先做试桩,鉴定在此类地区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的可行性。当处于潮水影响地区时,应高出最高施工水位1.5~2.0m,并应采取稳定护筒内水头的措施。
1.3泥浆的调制和使用技术要求
(1)除能自行造浆的黏性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泥浆一般由水、粘土(或膨润土)和添加剂按适当配合比配制而成,其性能指标要求如下表。
泥浆性能指标选择
成孔方法
地层情况
泥浆性能指标
相对密度
粘度(S)
含砂
率(%)
胶体率(%)
失水率(m1/30min)
泥皮厚(mm/30min)
静切力(Pa)
酸碱度
冲击
一般地层
1.1~1.2
18~24
≤4
≥95
≤20
≤3
1~2.5
8~11
易坍地层
1.2~1.4
22~30
≤4
≥95
≤20
≤3
3~5
8~11
注:
A.地下水位高或其流速大时,指标取高限,反之取低限;
B.地质状态较好,孔径或孔深较小的取低限,反之取高限;
C.若当地缺乏优良粘质土,远运膨润土亦很困难,调制不出合格泥浆时,可掺用添加剂改善泥浆性能。
(2)对大直径或超长冲孔灌注桩,泥浆的选择应根据钻孔的工程地质情况、孔位、冲机性能、
泥浆材料条件等确定。在地质复杂,覆盖层较厚,护筒下沉不到岩层的情况下,宜使用丙烯酰胺即PHP泥浆。
(3)泥浆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
2)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
3)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5;含砂率不得大于8%;黏度不得大于28s;
4)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应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
5)废弃的浆、渣应进行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1.4成孔
(1)冲击成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当表土为淤泥、细砂等软弱土层时,可加黏土块夹小片石反复冲击造壁,孔内泥浆面应保持稳定;
2)在各种不同的土层、岩层中成孔时,可按照下表的操作要点进行;
冲击成孔施工要点
项目
施工要点
备注
在护筒脚下2m以内
小冲程1m左右,泥浆比重1.2~1.45,软弱层投入粘土块夹小片石。
土层不好时宜提高泥浆比重或加粘土块。
粘土或粉质粘土层
中、小冲程1~2m,泵入清水或稀泥浆,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
防粘钻,可投片石。
粉砂或中粗砂
中冲程2~3m,泥浆比重1.2~1.5,投入粘土块,勤清碴。
基岩
高冲程3~4m,泥浆比重1.3左右,勤清碴。
如遇基岩面倾陡,回填块石至岩面以上30~50cm,先低锤密击待形成平面后正常冲击;如遇溶洞,采用回填粘土夹片石,低锤密击冲击造壁或压入钢护筒护壁。
软弱土层或塌孔回填重钻
小冲程反复冲击,加粘土块夹小片石,泥浆比重1.3~1.5。
注:1土层不好时提高泥浆比重或加黏土块;
2防黏钻可投入碎砖石。
3)进入基岩后,应采用大冲程、低频率冲击,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