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北一环沂河大桥
第PAGE16页共NUMPAGES92页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沂水县北一环沂河大桥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规范》(JTGB01-2003);
(2)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3)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5)沂水县北一环沂河大桥施工图设计资料;
(6)通过调查踏勘工地,从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7)临沂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在施工安全、工地治安、人员健康、环境保护及土地租用等方面的具体管理规定与技术标准;
(8)建设同类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科技成果及用于本桥施工队伍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力量情况。
2、编制原则
(1)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在编制方案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技术设计文件资料,了解设计意图,加强现场实地调查,掌握现场情况,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性,减少施工过程中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变动,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2)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涉及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文件,从制度、管理、方案、资源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服从建设单位指令,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严格按规程办事。
(3)遵循“四个标准化”的原则。做到管理制度标准化(建立结构清晰、职责分明、内容稳定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标准化(实现岗位设置满足管理要求,人员素质满足岗位要求),现场管理标准化(生活设施、施工设施、安全生产防护设施统一化,确保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过程控制标准化(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系统和评价评估体系,明确安全、质量、环水保、文明施工等控制要点,确保过程控制的有序可控,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4)遵循“六位一体”的原则。确保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个建设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适用范围
本施工组织设计适用范围为:沂水县北一环沂河大桥,包括桥梁下部结构(钻孔灌注桩基础、柱式墩、肋板台)、上部结构19-30m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小箱梁及桥面系等附属工程以及为完成本工程所必需的临时道路、场地等临时工程。
三、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1、工程位置
本桥位于临沂市沂水县田庄村附近跨越沂河,桥梁前进方向与河道右偏夹角为70°。
2、工程地质、水文情况
2.1地形地貌
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总体高差7-10米。
2.2地质情况
(1)地质构造
桥址区位处场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砂砾石层和寒武系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灰岩、石灰岩及弱风化石灰岩、泥灰岩等。据该桥位处地质资料显示,场区基本稳定,无不良地质作用。
(2)桥基岩土工程地质
根据钻孔揭示及地面调绘,桥址区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
A、砂砾(Q4al+pl):褐黄色,稍密,潮湿~饱和,成分杂,砂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级配一般,砂砾成分主要为灰岩块、花岗岩块,次棱角状,含量25%-35%,局部夹薄层软塑状态亚粘土。该层分布广泛,层厚1.70~6.10m,层底标高120.67~137.37m.
B、全风化层
岩性为泥岩、灰质泥岩、砂岩等,颜色杂,取芯为泥柱状。该层在场区稳定发育,层厚2.80~13.70m,层底标高111.74~130.50m,层底埋深7.50~23.80m。
C、强风化层
岩性为泥岩、泥质灰岩、石灰岩、层状泥灰岩、砂岩、层状灰质泥岩、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取芯为块状、短柱状,手不易掰断。锤击可碎。该层分布广泛,层厚1.00~17.80m,层底标高107.55~126.07m,层底埋深12.20~31.00m。
D、弱风化层
岩性为泥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灰质泥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泥岩、泥质条带状灰岩中多见闭合缝隙。该层揭露最大厚度11.70m。
2.2水文条件
沂河为省内较大型河流,河谷宽阔,河水流量随季节降水变化较大。勘察场地内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及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砾层及灰岩岩溶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流的垂向补给,排泄方式以蒸发、侧向径流为主,水位埋深1.80~2.70m,年变化幅度0.5m~2m左右,为HCO3-Na型水,经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弱腐蚀性。
本桥按百年一遇洪水频率设计,根据《防洪评价报告》提供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高程为140.830m,经推算,确定桥面设计高程为143.600m。
2.3地震参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