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与分析 .pdf
文件大小:186.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3.44千字
文档摘要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技术应用与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的铁路建设在不断的完善,铁路的发展带动我国的科技在不

断的进步,隧道施工期间实施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序。通

过监测能实时了解围岩稳定状态、支护结构承载情况及安全性等信息,为合理确

定前期支护及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提供参考,并在隧道施工中为调整围岩级别、

完善设计方案及参数、优化施工方案及工艺提供依据。通过量测数据分析,准确

反馈围岩力学动态和稳定程度以及支护、衬砌的可靠性等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

施工隐患,保障围岩及支护稳定,确保安全施工。

关键词: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拱顶下沉

引言

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铁路运输是我国目前最主要

的运输方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铁路建设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随着铁

路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建设制度的不断完善,隧道建设对工程质量和施工

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确保铁路长期运营安全,最大范围满足社会需要和人们

出行需求。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最常见的不良地质就是软弱围

岩和浅埋偏压,只有将上述这两种特殊地质条件下施工的技术进行提升,才能将

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的影响降到最低,真正提高隧道的自身质量和结构安全,

让铁路在运行中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所以,分析和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

路隧道施工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

工程1概况

某铁路正线(左线)建筑长度47.711km,右线建筑长度46.914km(其中

右线绕行长10.914km)。本案例为其中TYTJ-2标段14个隧道的监控量测工作。

隧道总长16583m。其中最长的隧道为杨家坳隧道(IDK12+855—IDK16+698,长度

为3843m),最短的隧道为黄蜂坳隧道(IDK18+686—IDK18+879,长度为193m)。

控制点2及观测点布设

提2.1高施工方案针对性

在铁路隧道施工中若是遭遇浅埋偏压地段,为避免出现塌方事故对施工质量

及周边的地质环境造成恶劣影响,须对开挖、支护以及排水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合

理的选用。首先,在施工开始前,对浅埋偏压地段的特征进行掌握,通过科学分

析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地制订施工方案,并在方案

中对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完善,以此实现对突发事故的有效掌握。而在施工

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岩体的变形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地质变形问题,要

及时停止施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此外,对围岩变形状态进行分析,掌握其变

形发生时间和规律,以此为依据采取最准确的参数进行施工,并根据施工中地质

条件的变化情况对参数进行适时的调整,保障工艺参数始终满足施工技术,使施

工作业在安全状态下开展。

软弱2.2围岩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的施工方法

因为地质条件的不同,围岩的特征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当隧道类的施

工选址在软弱的围岩段时,要对这种特殊的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要以地

质的特点来决定施工工艺与方法,而且方法要合适得当,让围岩的稳定性在一定

程度上有效地提高,才能让其产生的应力更加有效合理,用最先进或比较先进的

技术来进行工程施工,确保隧道类工程的施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同时,要依

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当地的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围岩具体所能承受的荷载数值给

出明确的标识,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隧道的荷载满足施工结构的要求。此

外,还要对隧道内部的衬砌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将衬砌的尺寸和类

型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通过先进的施工工艺、合理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施

工组织,使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可控。

拱顶下降量测的方法与实施2.3

首先在隧道的仰拱埋设水准点,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联

测其绝对高程。拱顶监测点埋设位置、时间和方法同水平收敛点埋设,在外露钢

筋上焊接5cm见方的铁片,然后将测量反射膜片粘贴在铁片上。拱顶下沉采用全

站仪自由设站法非接触测量进行监测。非接触式量测抗干扰性强、量测速度快、

适应性好,还可进行变化位移量测和内测点三维位移量测,优于传统接触量测。

但需注意保护反射膜,防止被覆盖或被污染,保证预埋件不被触碰而失去效能。

具体观测步骤:在后视水准点上架设三角架,固定高度在大约1.3m左右作为后

视标高,在反光片和水准点中间的适当位置架设仪器,无须量取后视标高和仪器

高,因此不存在量取误差。然后利用全站仪测量水准点到反光片的高差,正倒镜

测量3个测回,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