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1课时水资源、土地资源与农业
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森
林、矿产、水和水能等。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如土地、森林、水、水
能和生物等。
(2)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更新,也不能再生,
如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人类对于可
再生资源应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促进更新,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
可再生资源,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寻找新的替代品等。
(二)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地球总水量构成:咸水97.5%;淡水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
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
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3)我国水资源总量
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
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
3、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1)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
枢纽。
(2)跨流域调水,用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南水北调工程。
(3)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4、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江都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逐级提升,过黄河后,
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山东和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
后,利用高峡出平湖,北达北京。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
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二、土地资源与农业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利用类型多种多样,但山地多、平地少。
(3)后备耕地资源匮乏。
2、土地资源的分布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严重。
(3)耕地减少。
(4)草场超载,森林减少。
(5)土壤污染严重。
4、我国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
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
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
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
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
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第2课时工业、交通运输业
一、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的空间分布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
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
达的经济核心区。
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5)三大工业地带:
①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②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③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
2、积极发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