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文学从地理开始。东北□一个地域概念,□一个生态区位概念。作家李青松的新作“看得见的东北”,用一个个故事,将读者的视线带到了东北林区。以真挚bǎo满的情感,野性而温暖的笔触,全面甲(显现/呈现)了东北林区的历史与文化,荣耀与辉煌,困惑与迷茫,挣扎与新生。生态是最应该尊重的文化。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文化、敬畏文化。文明社会的乙(进步/前进)和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所有艺术的生成也都源于自然。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bǎo满()(2)挣扎()
2.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在甲、乙两处横线上。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_
3.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方格内填入适合语境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是……也是 B.不是……而是 C.虽然……但是 D.不是……就是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词名句。
春意悄至,花草复苏,正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所言:“(1)_____,_____”,令人流连忘返。春去花谢,哀伤渐浓,晏殊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2)_____”(《浣溪沙》)。李商隐慨叹“相见时难别亦难,(3)_____(《无题》)。然而,花落岂无情?面对落花,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由衷赞叹其“落红不是无情物,(4)_____”的奉献精神。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5)_____,_______”的春花之喻,描绘出边塞冬天特有的美妙意境。
二、阅读(45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材料二:
叔文败,(禹锡)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
材料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刘禹锡,字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7.借助方法,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惟吾德馨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
仅、只
举目殊俗
成语迁移法:殊途同归
①_____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
联想法: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
②_____________
8.用“/”给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9.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0.材料一题目为《陋室铭》,但论证的主旨却是“陋室不陋”,这样写矛盾吗?有怎样的深意?
11.请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刘禹锡的哪些才智品行值得你学习借鉴。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诗人梦”
①那年七月龙眼熟,我和几个小伙伴攀爬在树上摘龙眼,忽听树下有人叫我的名字并喊道:“考上啦,考上啦!”我一激动,忘了自己是站在树枝上,双脚用力一跺,“哗啦哗啦”,连同树枝树叶一起坠落下地。整个过程脑子一片空白,懵懵懂懂地发现自己站在了泥土地上,我才有了脚踏实地的真实感。啊,暨南大学,我考上大学了。
②我考上大学,村里人奔走相告,母亲和我却是又喜又忧,家里的收入只勉强够一家老小糊口。考虑到我家庭困难,学校给了助学金,每月除伙食费外,还有4元零用。就这样,我在校园里度过了5年“富足”的生活,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是我从没感到过的富足。那个时代的文科生几乎都在做着一个“诗人梦”,我对诗歌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我经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诗集,找来报纸副刊上发表的诗歌学习,常常忘记了时间。这引起管理员林老师的注意,她不时站在我身后悄悄地观察我,时间久了,还会劝我:“休息一下吧!”见我抄录诗集辛苦,她偷偷告诉我,图书馆要淘汰一些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