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主要介绍了血液的组成、功能、血液类型和输血原则。通过学习血液的构成和功能,使学生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培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注和尊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理解血液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增强学生对人体健康和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及区别。
2.血液凝固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
1.理解血液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2.血型鉴定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血液凝固现象,加深对血液凝固原理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4.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血型鉴定的原理和临床意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人体血液循环模型、血液成分模型、显微镜、血型鉴定试剂盒、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生物教学平台、生物学在线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血液相关动画视频、血液知识科普文章、血型鉴定原理PPT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人体血液循环图,提出问题:“血液在人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如何流动?”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循环系统知识,如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讲解它们的功能和区别。
b.解释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如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
-举例说明:
a.以贫血和白血病的案例,说明红细胞和白细胞异常对健康的影响。
b.通过血液凝固的例子,解释血液如何防止出血。
-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血液凝固的原理,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
b.观看血液凝固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和结果。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血液成分检测的模拟实验。
b.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血液流动图,展示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路径。
-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b.针对学生的绘制作品,给予反馈和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功能、凝固原理等。
-强调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血液。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
a.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加深对血液知识的理解。
b.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c.收集关于血液健康的生活小贴士,下节课分享。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血液知识科普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
-分享学生收集的血液健康生活小贴士,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健康。
7.教学反思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血液类型与遗传:介绍ABO血型和Rh血型的遗传规律,以及如何通过遗传学原理预测血型。
-血液病的类型与预防:介绍常见的血液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血液成分的制备与保存:讲解血液成分的分离和保存方法,以及不同成分的用途。
-血液中心与输血服务:介绍血液中心的运作流程,以及如何进行安全的输血服务。
-血液凝固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生物化学机制,如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的激活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查阅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的生物学书籍,了解血液的类型和遗传学原理。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参加科学讲座,了解血液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研究进展。
-实验室参观:组织学生参观血站或医院血库,了解血液制备和保存的实际操作过程。
-实践活动:开展模拟血液中心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血液类型检测和输血服务的流程。
-家庭作业:布置关于血液健康的小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血液类型,并探讨如何维护血液健康。
-小组项目:分组研究一种血液病,包括其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并制作成报告或演示文稿。
-科学竞赛:鼓励学生参加与血液相关的科学竞赛,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