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2)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
(1)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2、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结合指导阅读法、启发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教法设计如下(展示):
1、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指导阅读的教学方法。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我主要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三、说学法指导(展示):
1、问题——阅读法: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问题——阅读的学习方法,初步比较几种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总结归纳法: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归纳得出置换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我特意以生活事例创设情景(展示),用这个生活事例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指导阅读,初探规律
在教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指导阅读”教学策略。首先给出学生以下问题,(展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阅读后分析讨论,课件展示相关反应方程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在教学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法。通过播放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同时,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这样教材处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MgZnFe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然后我追问: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合适?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四)学以致用,归纳小结
通过五道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学习掌握其应用。(展示习题)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本课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