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1).doc
文件大小:20.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1.4千字
文档摘要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知识是在上一节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以及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洗涤剂洗碗、洗衣服、洗脸等乳化作用的应用,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所以,本节课是一节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认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原理能说出生活在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重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乳化作用。

4、难点:乳化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储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溶液和溶解现象,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不再分层,是不是就变成溶液了。有的物质溶解时吸收热量为什么温度降低等。

②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教法学法

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教师实验、讲解和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思路:通过复习回顾直接导入新课,通过师生探究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通过演示实验认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复习提问,直接导入。

【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2、认识乳浊液和乳化作用。

【师生探究】自学29页实验探究:说出探究的大致过程,然后采用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粗略感知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放热温度升高。吸热时温度降低。

【拓展延伸】溶解时放热的还有浓硫酸、生石灰。

【当堂练习】配套练习册27页24题

【情景转折】生活小实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污时你们怎么办呢?只用水洗,还是用洗涤剂洗效果更好?洗涤剂为什么能洗去油污呢?

【师生探究】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初步认识洗涤剂洗涤油污。

【自学讨论】什么是乳浊液,洗涤剂为什么能洗涤油污。

【点拨指导】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蔗糖在水中一份子形式存在,食盐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而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虽然也不再分层,但是油是以小油滴的形式存在。所以仍是乳浊液。

【拓展延伸】汽油也能除去油污,但原理不同,使溶解过程,形成的是溶液。

【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悬浊液、胶体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

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2、乳浊液,乳化现象

五、反思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