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C)
A.夹岸数百步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处处志之
【解析】C项,“要”同“邀”,邀请。;4.根据要求填空。
(1)《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来叙述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明了。其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三个成语就来源于本文。后来,人们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桃花源”。?
(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解析】C项,“欣然”指高兴的样子,“豁然”指开阔敞亮的样子。;;8.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C)
A.问/所从来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旷,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11.光明中学八年级(2)班准备开展“醉美桃花”的春季踏青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示例一:尽享桃园美景,放飞绿色心情
示例二:游桃园美景,享生态风情
(2)在踏青过程中,你发现有同学摇晃桃树,想用落花营造拍照背景,你会怎么劝说???
示例:同学,你已经这么美了,我相信你不摇晃桃树拍出来的照片会更美,我们也要让桃林继续美下去,你说对吗?;(3)踏青回来后,老师要求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下面是晓曼同学写的一段话,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生长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甲]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的杂树。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乙]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一个个少女,明眸皓齿,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被染上了粉红的色彩,纷繁而细致。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其他的”或“杂”删掉。?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娇艳的”和“一个个”调换位置。?;;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出现一座山。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14.选文中“黄发”指代的是老人,“垂髫”指代的是小孩。这种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的写作手法叫借代。?;15.选文第2段中,作者对桃花源中的人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穿戴以及神态。
16.选文着重写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着重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安定,这就是我的盔甲和兵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