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文件大小:502.45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8.37千字
文档摘要

研究报告

PAGE

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文学常识,包括作者背景、作品创作背景及文学流派等。通过学习,了解作者茅盾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喜看稻菽千重浪》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包括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同时,通过模仿作品中的写作风格,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典型段落、人物、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学批评工具和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不同文学作品的特色和风格。

(3)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对作品进行初步了解,课堂上再进行深入探讨。此外,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厚谊,培养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和敬意。作品中所展现的农民形象和劳动场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

(2)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作品中所传递的乐观、坚韧的精神,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3)通过对《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学艺术在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思想,把握作品所表达的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进步的期盼。通过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掌握《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文学特色,包括茅盾独特的写作风格、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茅盾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和突破。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喜看稻菽千重浪》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包括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通过学习作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难点

(1)学生对《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理解困难。作品中的角色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把握,这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稻菽、田野、丰收等,这些象征意义的解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需要通过深入文本分析和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些象征手法的深层含义,这对于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挑战。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对学生来说不易把握。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期盼,这涉及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是一个较为抽象和深层次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以一段关于农民辛勤劳作的短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农民的辛勤付出和丰收的喜悦。随后,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是否关注过农民的生活?他们是如何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丰收的?”以此引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思考,为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奠定情感基础。

(2)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如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等,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可以提问:“《喜看稻菽千重浪》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我国农村改革的?它对当代农村发展有何启示?”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以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然后,简要介绍《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茅盾及其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初步了解。最后,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