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分议题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why)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分议题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how)
分议题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what)
温习:概念区分
法制
法治
人治
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静态意义的词,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强调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及守法等行为活动。
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与精神手段,对社会绝大多数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
联系
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只有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
法治
基础、前提
立足点、归宿
议题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重要性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必要性
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国体+政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P77四
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P81一
①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
★
★
议题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性质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最根本的保证
根本制度基础
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性质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最根本的保证
根本制度基础
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总
抓
手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性质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最根本的保证
根本制度基础
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总
抓
手
目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工作布局
基本
要求
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
立法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
社会和公民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法院和检察院要公正司法,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审判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内涵
性质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总抓手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
工作布局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八课内容)
基本要求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九课内容)
目标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议题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