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授课课件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 第1课时.ppt
文件大小:5.25 M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3.08千字
文档摘要

朗要把握语速、语气、语调和作者的情感。作业本作业:请完成对应练习。实践性作业:预习《断章》《风雨吟》《统一》。**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课堂总结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GANSHOUMEIHAOZIRANPEIYANGYUWENSUYANG戴望舒短诗五首—第一单元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沈尹默■语言运用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审美鉴赏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难点)■文化自信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怀,培养文化传承意识。第一课时导入形式1(图片导入):沈尹默先生笔下的《月夜》以凝练的语言,展现了月夜的静谧与深邃,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的向往。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诗意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力量,开始我们的诗歌之旅吧!导入形式2(语言导入):诗人之所见,必异于常人。不是诗人眼睛异于常人,实在是仰赖一颗体察万物的诗心。大诗人,必然所见者深,言人所欲言,又是人所不能言,才能让普普通通的风景,走入诗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现代诗。导入形式3(互动导入):同学们读过现代诗歌吗?如果读过,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雨巷》《再别康桥》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感悟。月夜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语言质朴,倾向写实和白描,含有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20世纪初期,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背景资料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新诗形式主要有: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新诗特点:形式比较自由,可分行排列,没有格律限制;强调意象的使用,重视技巧的表现;不强调押韵,只注重口语、音韵的自然;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共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体会那份由内心深处涌起的宁静与力量。朗读诗歌,划出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初读诗歌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当沉浸于沈尹默的《月夜》时,我们不禁为诗中那静谧而深沉的夜色所打动。此刻,让我们一同跨越时空的界限,追随诗人的笔触,感受那月下的静谧与思索,品味这份独特的意境之美。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品味意境霜风寒月的夜晚,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古诗中,“霜风”本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两行诗中,既有秋风瑟瑟、寒光照人,体现当时压抑青年人的时代氛围景象,又因“呼呼的”和“明明的”这两个声色明朗的形容词,给人一种风云激荡、生机盎然、搏击时代、奋然抗争的昂扬气象。3.诗中“顶高的树”指什么?“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顶高的树”是诗人选择的外在标尺,也是诗人内心价值的外在投射。“并排立着”是思想的独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体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把握主旨萧红墓畔口占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