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统编版+必修上册.pdf
文件大小:183.1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1.95千字
文档摘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八课《登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登高》这篇课文,是统编版高中

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田

园”,通过学习山水田园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

赏和感受能力。《登高》这篇课文通过对登山过程的描写,

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登高》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

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

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

(1)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

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

山水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3)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

章的意思。

3.分析描写手法

(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总

结出描写手法。

(2)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描写登山过程的句子,总

结出描写手法。

(3)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描写山顶景色的句子,总

结出描写手法。

4.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

描写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设计一个小活动来展示他们

的研究成果。

5.小结与反思:通过小组展示和小活动,让学生总结本

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

五、板书设计《登高》

?作者及创作背景

?重点词语和句子

?描写手法:山的特点、登山过程、山顶景色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登高》这篇

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同

时,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

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

神。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参与度还有

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附: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712年2月12

日,逝世于770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原籍襄

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开始移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

南)。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二人因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卓

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瑰宝。为了与另两位诗

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被合称为

“大李杜”,同时,杜甫也常被人亲切地称为“老杜”。后

世对他有诸多称呼,如杜拾遗、杜工部,以及杜少陵、杜草

堂等。

杜甫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期、壮年期、中

年逐渐抑郁的漂泊生活和晚年的流寓西南时期。他的少年时

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试不第。三十五

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榜;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

赠。然而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

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后,

杜甫开始辗转多地的生活。他在这些艰难的岁月中创作了大

量的诗篇,深入描绘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展现了他对人民和历史的深深关心和忠诚。他的诗作涉及王

朝的盛世、战乱、不公、庶民、恐怖、胜利、叹息、孤芳、

矜持等情节,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