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安徽2024年高考物理选课
录取率数据及分析:;;二、以学生的视角来看高考题(始终牢记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安徽省物理学科75分钟,
8道单选题,2道多选题,2道实验题,3道计算题。
;
最后一道压轴题第15题400字左右,仔细阅读一遍耗时2分钟,涉及到电阻不计金属棒、垂直、垂直于直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质量、单位长度电阻、总电阻、匀加速、摩擦系数、重力加速度等十余个需要关注的重点因素,学生在阅读和快速建模方面有很大障碍,学生的丢分原因在于反复读题,抓不住重点。
但是高考最后一题1、2两问的出题原则是面对大多数中等以上的同学的。其中第一问是面向本科线的同学的。
如何突破这一难关?;短期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需要将信息分解成更小的单元进行处理。例如,物理题目中的条件可以被分为多个组块,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解题效率。;组块化的概念;;最后一题阅读上的突破原则:教导学生先看图,后读题,在读题目时用铅笔在试卷图上补充题目中的特殊条件,平时训练时做到读完一遍题后大脑已经出现物体运动的动态画面了,抓住关键性的特殊条件,争取不读第二、三遍。把很多个孤立的数据形象化、具体化、变成一个短动画模型。
一定要教育学生对最后一题充满信心,养成坚持至少做出第一问的习惯,因为相对于多项选择题而言,花的时间性价比最高!
高考试题情境化出题的影响在于前置性语言过多,训练学生忽略无关语言,关注考点本身。
;根据数据设计课堂练习时间:
40分钟的课堂一般可以单项和多项选择加实验题;或者是一道实验加三道计算题。
平时试卷设计要有难度的梯度安排。
各项题目按难度系数一般降序排列。
整卷而言,高考物理试卷整卷难度系数小于0.45属于命题事故、难度系数小于0.40属于命题失败;同样难度系数大于0.60属于命题事故、难度系数大于0.65属于命题失败。;教师的视角来看(如何选择合适的练习卷);题号;202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前五道单选题考察的知识点排列(选择分析的原因:难度系数较统一,面向本科线学生);必修二
12.抛体运动(平抛、??抛)
13.圆周运动(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关系)
14.动能定理的运用
15.机械能守恒定律
16.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含潮汐现象、行星绕红矮星、空间站变轨)
17.开普勒定律(第二、第三定律)第三定律在双星问题中的推广
18.动能的定义和表达式
选修3-1
19.电场强度的定义和单位
20.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21.电功和电功率
22.电容器的动态分析(极板间距、电荷量变化)
23.点电荷电势叠加与等势线分布
24.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含平衡问题)
25.磁感应强度与左手定则(安培力、洛伦兹力)
2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
;选修3-2
27.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峰值与变压器原理
28.涡流的原理及应用
29.交流二极管电路与远距离输电
30.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注意其中速度的参考系是哪个,相对速度
选修3-4
31.机械波的叠加原理与波速公式
32.简谐运动(振动图像与位移、速度关系)
33.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
34.全反射条件及临界角计算
35.光的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关系)
36.光的偏振现象
37.薄膜干涉(如检测滚珠直径)
38.折射率的波长与速度表达式
选修3-5
39.光电效应现象及方程
40.康普顿效应与德布罗意波
41.能级跃迁与光子频率计算
42.核反应方程(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
43.α衰变与β衰变规律、半衰期概念
注:部分综合考点(如航天问题)可能涉及多模块知识,此处按核心知识点归类。;2024年高考真题各省市重叠考查较多的知识点及其出现次数统计:
万有引力定律(8次)
涉及卫星变轨、天体密度计算、潮汐现象、红矮星行星运动等场景
牛顿运动定律(7次)
结合瞬时加速度、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图像分析等题型
平抛运动(6次)
涉及青蛙跳荷叶、水流导光、篮球反弹、卸货斜面等实际情境
电磁感应(5次)
包含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涡流应用、感应电动势计算等内容
核反应方程(5次)最喜欢出现在第一题
涵盖α/β衰变、人工核反应、质量数守恒等考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5次)
结合自由落体、单摆运动、弹簧系统等模型考查
运动图像分析(4次)
主要涉及v-t图像和x-t图像的物理意义解读
全反射现象(4次)
结合光纤应用、溶液折射、三棱镜实验等场景
交流电的有效值;;面对自己的学生定目标:
定位本科的抓基础:单选前五题要拿满分,防止粗心,搞清概念定心。
方式:回归教材,特别要注意章节复习习题中的B组习题。
为什么现在强调要回归教材了?;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