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pdf
文件大小:137.89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1.68千字
文档摘要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公转的特征。重点

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成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

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

四季的更替后续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

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

以春分过后清明节的鬼食节引入公转运动。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根据公转特征创

造了24节气。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

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

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

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

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

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

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

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

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

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

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5°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

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5°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

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

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

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这课堂上,由于

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等原因,所以借助了动画演示,关注不同

节气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每个知识点的巩固上,以高考试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

思维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有亲自动手带动学生绘制简图帮助

学生加深知识巩固,对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今后的

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