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PAGE0
改革开放史知识点
一、知识点串联
一、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亟待恢复经济、重建秩序。
2.国际形势变化,全球经济发展,中国需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二)会议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三)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措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1.背景:土地改革后,农民个体经营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2.措施: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3.意义: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农业机械化和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三)人民公社化(1958年)
1.背景: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反冒进,随后不断地提出左倾冒进的高指标,并且在全国农村中不断地推广所谓的“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所有制”和“工农商学兵合一”的人民公社。
2.措施: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3.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经济衰退。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落后。
2.措施: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土地三权分置(2014年以后)
背景:①城镇化推进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需求增加,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趋势显现。②政策的需求。
内容:集体所有,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农户可以出租、转包土地)
意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丰富农村经营制度。
三、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前所述。
2.乡镇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城市经济体制需要与之相适应,以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生产力。
2.措施
①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按劳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意义: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四、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经济体制的调整
(一)公私合营(1953-1956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措施: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3.意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过渡,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经济(1956-1978年)
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2.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后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以后)
1.背景: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措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3.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对外开放
(一)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1985年)
1.背景: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2.措施: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3.意义: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
1.背景: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2.措施: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