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诗词大会30道辛弃疾的诗.doc
文件大小:21.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2.05千字
文档摘要

词作辨识篇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哪首词?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青玉案·元夕》

答案:B

解析:此句通过醉后挑灯看剑、梦中军营号角,展现辛弃疾的报国壮志。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体现的创作风格是?

A.?豪放夸张

B.?婉约含蓄

C.?人景交融

D.?哲理思辨

答案:C

解析:运用拟人手法,将人与自然情感互通,体现辛词刚柔并济的特点。

历史典故篇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讽刺哪位历史人物?

A.?刘裕

B.?刘义隆

C.?霍去病

D.?廉颇

答案:B

解析: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辛弃疾借此警示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的刘郎指谁?

A.?刘备

B.?刘邦

C.?刘裕

D.?刘秀

答案:A

解析:用刘备批评许汜的典故,暗喻自己耻于苟安,立志报国。

意象分析篇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的心境是?

A.?忧国忧民

B.?田园闲适

C.?壮志未酬

D.?离别愁绪

答案:B

解析:通过夏夜稻田与蛙声的意象,展现罢官闲居时的恬淡心境。

6.长安在辛词中常象征什么?

A.?繁华都市

B.?北方沦陷区

C.?理想家园

D.?历史古都

答案:B

解析:借长安指代被金人占领的北方,表达收复失地的渴望。

情感哲思篇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揭示的哲理是?

A.?愁绪的客观性

B.?人生阶段的认知差异

C.?诗词创作的规律

D.?情感的复杂性

答案:B

解析:通过少年与中年对愁的不同理解,展现人生阅历对情感认知的影响。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的哲理是?

A.?历史规律不可阻挡

B.?自然力量不可抗拒

C.?人生困境终将突破

D.?时光流逝不可逆转

答案:A

解析:以江水东流喻历史大势,表达对北伐必胜的信念。风格鉴赏篇9.辛词豪放风格的核心支撑是?

A.?婉约词风

B.?军事意象

C.?爱情主题

D.?闺怨题材

答案:B

解析:频繁使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等军事意象,强化雄健之风。

10.以文为词手法在辛词中的体现是?

A.?严格遵循词律

B.?大量用典议论

C.?专攻婉约题材

D.?排斥散文句式

答案:B

解析:突破传统词律,融入散文句式与议论,形成稼轩体。

创作背景篇1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于辛弃疾哪个时期?

A.?南归初期(1162-1181)

B.?闲居带湖(1182-1203)

C.?起复任职(1204-1207)

D.?晚年隐居(1207后)

答案:A

解析:此词作于辛弃疾南归初期,表达投闲置散的悲愤。

12.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反映的处境是?

A.?战场凯旋

B.?官场失意

C.?田园归隐

D.?好友离别

答案:B

解析:借醉态抒发对官场排挤的无奈与愤懑。

对比分析篇13.与气吞万里如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A.赢得仓皇北顾

B.灯火阑珊处

C.稻花香里说丰年

D.醉里挑灯看剑

答案:A

解析:前者写刘裕北伐的雄姿,后者讽刘义隆败逃的狼狈。

14.《青玉案·元夕》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同点是?

A.?元宵题材

B.?用典密集

C.?怀古主题

D.?爱情描写

答案:B

解析:两词均大量用典,前者借典故写追寻,后者借典故抒壮志。

细节理解篇1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的吴钩象征什么?

A.?兵器

B.?报国志向

C.?收藏爱好

D.?战争创伤

答案:B

解析:反复抚看吴钩、拍打栏杆,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焦虑。

1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亡赖意为?

A.?无赖

B.?顽皮

C.?可爱

D.?聪明

答案:B

解析:以反语写小儿活泼,展现田园生活的温情。

拓展思考篇17.若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评,最契合的群体是?

A.?退休干部

B.?科研人员

C.?运动健儿

D.?职场新人

答案:A

解析:借廉颇自比,表达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的情怀。

18.众里寻他千百度对当代的启示是?

A.?坚持追求理想

B.?享受热闹场景

C.?批判盲目跟风

D.?反思传统习俗

答案:A

解析:元宵寻人隐喻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寻,鼓励坚持信念。

综合应用篇19.分析醉里挑灯看剑中醉的多重含义:

A.?酒精麻醉

B.?壮志难酬

C.?逃避现实

D.?以上皆是

答案:D

解析:既指饮酒之醉,亦喻现实挫败后的精神苦闷。

20.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百姓安居乐业

B.?民众遗忘国耻

C.?祭祀活动兴盛

D.?佛教信仰普及

答案:B

解析:佛狸祠本是异族皇帝行宫,如今百姓只当神庙祭祀,暗讽淡化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