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生死观
【摘要】死生之事大矣!生和死是人类需要面对的两大问题,有生必有死,这是任何生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可是在大部分世人眼中,生是喜悦的,因为它代表着未来与希望;死是悲伤的,因为它代表着分离与失去。从古至今,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生与死的思考。诗以言志,本文将分析古代经典古诗,来体会古人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与感受。
【关键词】生死观;《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王梵志;
从古至今,人们对生命与死亡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对生活充满热爱,也有的人态度悲观消极。有的人有远大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名垂千史,也有的人及时行乐,放纵享受。有的人对死亡充满恐惧,感叹人生之短暂,时光之易逝。也有的人坦然面对生死,不喜亦不惧。
《古诗十九首》——生之悲怨与死之哀叹
生命意识是跃动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不安分的灵魂。无论是表现人生短暂和死亡终至的“死之慨叹”,还是表现仕途坎坷和相思离别的“生之悲怨”,或者是企图超越生命痛苦和追求生命自由的“及时行乐”,都现出生命的光辉。正是因为诗歌彰显了对生命问题的理性思考才使《古诗十九首》实现了由世俗生活境界到生命境界的提升。
《古诗十九首》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就是抒写仕途坎坷之悲和相思离别之苦的诗作,它把文人们深藏于内心的希冀与无望、思念与孤寂等生命的苦难与不幸,都幻化为种种悲情诉说。“生之悲怨”是一种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的无望,是一种亲人分离却相见无期的悲苦。文人们上无法建功立业,下无法安享人生的悲怨之中隐含着的正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叩问与探寻。【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邹华;闪现着顽强生命光辉的《古诗十九首》;《创造》2017年第10期
例如《今日良宴会》中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常苦辛”刘炜;《古诗十九首讲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
刘炜;《古诗十九首讲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
此外,《古诗十九首》中有许多表达思妇游子忠贞不渝之情与相思离别之苦的诗歌。如《涉江采芙蓉》中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②,又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②再如《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等诗篇。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人人倍感生命之珍贵。现实的苦难直接导致人们对生存的忧患,和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引起人们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的推崇。《青青陵上柏》中的名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②,比喻人生的短暂如寄于天地的过客。从而引发后文描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和时势动荡而及时行乐的场面。而《今日良宴会》中首先描绘了宴会及时行乐的场面,然后一句“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②,极言生命之短暂。
《古诗十九首》生动描绘了经历了东汉末年大动乱的人们因人生忧患太多,死亡随时临近,而在有限的生命的中追求最大程度的享乐的场景。体现出人们对生存的忧患,对死亡的恐惧,珍惜自我的生命,沉溺于短暂的享乐。
邓惠明;美丽的忧患:生之焦虑与死之恐惧──《古诗十九首》审美价值分析;《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9年第4期
陶渊明——不喜不惧,安于生活
陶渊明的生活中,既有畅怀适意,也有忧思辗转,这些是大地上的“人”都需要承受的。陶渊明是一个坦诚的诗人,无论快意忧愁,他都抒发于诗中,从而给了我们一些线索,得以探求到他对生死的反复思虑与最终的释然。
陶渊明身处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朝政易代之际,也会产生身世飘零、朝不保夕之感。在儒释道死亡观主导当时世人的思想背景下,陶渊明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陶渊明是以一种听之任之、不喜不惧的坦然态度对待死亡的。在《自祭文》中,陶渊明写道:“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陶渊明徐正英;《国学经典:陶渊明诗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5-1。陶渊明认为人生就像一场短暂的旅行,死亡才是永久的归宿,“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在《杂诗其七
陶渊明徐正英;《国学经典:陶渊明诗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5-1
陶渊明认为生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心态平和地同等对待,世人都热爱生之繁华,也应当能够欣赏死之静美。他在《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中写道“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④。陶渊明对生命有着尊重与热爱,也对死亡有了理性的认识,所以能够在墓柏之下与众人奏乐喝酒,珍惜当下,享受人生。
耿姝晴;陶渊明的生死观;《文教资料》2018年第7期
此外陶渊明认为应该安于生活的当下之乐,并认为立志功业有成也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恐惧,是试图在青史中留住些不变的东西。儒家以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教导世人:一个人的生命自然是有限的,但是价值生命可以是无限的,用自己短暂的自然生命换取永恒的价值生命是值得并且有意义的。儒家相信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不朽,儒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