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王阳明致知成圣之道思想研究.pdf
文件大小:1.09 MB
总页数:94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13.04万字
文档摘要

摘要

摘要

本文围绕“致知”与“成圣”讨论王阳明的理想人格,首先探讨王阳明致知

成圣的理论渊源,其次对致知成圣的开端即“心即理”作以分析,再次论述以致

良知为核心的成圣之功,最后讨论王阳明的成圣之境。

关于王阳明致知成圣的理论渊源,追溯至《大学》八条目,从格致诚正的修

养工夫到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具细体现了儒学的成圣思想;《中庸》之三达德,

即圣人具有智、仁、勇,论述了圣人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此外,心学中的超凡

入圣思想值得关注,对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以“心”为主的成圣之道和“心”

的变迁作以探析,如:陆九渊从“发明本心”优入圣域;陈献章从个体之心扩充

至无尽之心;湛若水由心包万物通往天人合一之境。

“心即理”是王阳明思想的根基与开端,其对心的思考承继并发展了前人的

学说。首先是王阳明对心体的重建,确认以“至善”为心之本体,“至善”由合

乎自然的普遍之理,转变为主体向内发掘的先验本心。其次,论述“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的致知论,从以心观之的角度,“理”和“事”获得了人所赋予的主

体特征。然后探讨王阳明在“心即理”命题下对《大学》“诚意”、“正心”的

诠释,以“诚意”督导行为的落实与贯彻,侧重于从工夫论的角度对道德行为给

予关注,而“正心”则倾向于在本体论层面,以先验的道德原则为引领,并发挥

其实践理性的本源价值。

确立心之本体的先天地位后,撰述王阳明的核心思想:致良知。首先,良知

即是心之本体,致良知以成圣贤,必先立志,志不立,无可成之事,本节梳理责

志、持志、熟志等王阳明对“志”的思考,以及“知”与“志”的关系。其次,

对致良知的内涵分别探讨,良知的本质即心体之“诚”,对“诚”的义理扩充和

地位彰显,一方面表现在心体含义的多面性,另一方面“思诚”是从工夫层面而

言,即向本体之诚的涵养和努力。此外,良知具有先天之知的意义,在心之感通

与良知发用的交互体系中,“知是心之本体”,具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现实

意义。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具体表现为“义”的追求与彰显,即行之得宜。第三,

论述致良知的一贯之道,即知行合一。“知行本体”之“知”即对于良知的昭明

灵觉,“知行本体”之“行”意为接受良知的约束和引领,使得体认良知后的行

为具有必然性和一惯性。在“知”与“行”的相融与互动中,知行相融表现为:

“知”延伸了“行”的范围;“行”促进本然之“知”进一步觉醒为明觉之“知”。

知行互动体现在“知”对“行”具有引领与规范的范导式作用,“行”兼具了“知”

I

摘要

明觉精察的品格。此外,“知”、“行”与“事”、“定”也息息相关。

论文最后,探析王阳明致知成圣的境界。首先思考儒家圣人及成圣何以可能;

其次论述圣人的和乐气象。孔颜乐处表现为对现实世界的直面接受,包括以顺势

而为的姿态对待无常宇宙的变化。曾点风乎舞雩,个人精神境界的愉悦和舒适,

无需外界因素的首肯与制约。孟子反身而诚,在天地之中把握生命的变化,本己

之我在社会和宇宙的变化中合而为一。最后,王阳明进一步将心体之“乐”与良

知结合,“乐”是人心所同然的先验根据,也是个人的修养工夫,更是精神追求

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成圣

II

Abstract

Abstract

ThispaperdiscussesWangYangmingsidealpersonalityaroundknowledgeand

sanctification,firstlydiscussesthetheoreticaloriginofWangYangmings

sanctification,secondlyanalyzesthebeginningofmindisreason,thendiscussesthe

sanctificationofconscienc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