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工程;20世纪末世界人口突破了60亿,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活动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地球上已经难以找到一个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地方,原始的生态系统几乎丧失,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不断激化。;本专题题图寓意?;干裂的土地,赤红的荒山,意味着不断恶化的,幼苗的上方是蔚蓝的地球,地球似乎化作一滴甘露,滋润着大地;幼苗又可寓意为工程,虽然柔弱,却顽强地支撑着地球;地球和幼苗组合和谐,象征着希望。;生态工程
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概念突破;第一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学习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态系统具有哪些功能?;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资料分析;;讨论:;2.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资料2: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均土地、水等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但由于受到西方“石油农业”模式的影响,加上人口压力以及缺乏生态环境意识,所造成的资源破坏和农业环境污染,已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障碍;;1.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4.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应当怎样改进?;2.你能举出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实例吗?;3.如何理解“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传统经济模式:
毁坏水、大气、土壤和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自然资本,并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经济:
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生态工程主要由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构成。生态工程的构建和运行主要依据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地球以有限的空间和资源,长久维持着众多生物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奥秘就在于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无废弃物农业——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物质循环图解:(以C循环为例);能量流动图解:;无废弃物农业----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珊瑚礁维持的很好;纯樟子松林、杨树林的生物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而单调,缺少松毛虫、天牛的天敌,而成片单一的林木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会导致了树林的毁坏。
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不同的生物占据了不同的时间位、空间位和资源位,因而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例如,氮、磷等养分就能够在该区生物体间充分地循环利用而很少流出系统外。;2.从上面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你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人为因素吗?;3、协调与平衡原理;西北地区年降雨量450nm,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的地区,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杨家将”因为不适应长成了“小老头“防护林变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提示:抗寒、耐旱,适应性强的沙棘,耐盐碱力较强的沙枣等植物。;提示:
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量。针对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应该实行草地承包,调动个人的管理积极性,减少过度放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