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综合集训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文件大小:93.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2
总字数:约9.74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课题综合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检)秦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出土的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存的封泥也就一万多枚。此现象()

A.与王朝治国方略亲热相关

B.与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相关

C.与秦汉时期疆域变迁相关

D.与王朝统治的盛衰亲热相关

A[从出土的状况来看,秦朝的官吏应当是普遍被要求如题干中描述的这样去做,而汉朝这样的要求则要宽松很多,这反映出治国方略的迥异,故选A项;题干中的“官员”泛指国家全部官员,而不仅指中枢官员,排解B项;盖不盖印与国家对官员的要求相关,与疆域变迁无关,不能确定是否盖印,排解C项;从历史上看,汉朝比秦朝更为强盛,却出土的封泥更少,排解D项。]

2.(2024·泉州质检)汉高祖刘邦崇尚忠孝之道,常常拜见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在属官的提示下,提前出门迎接刘邦,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邦觉得父亲言之有理,经过朝议,尊推太公为太上皇。据此推知()

A.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B.三纲五常成为道德规范

C.宗法制度得到巩固 D.理学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A[由材料“提前出门迎接刘邦”“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可知,刘邦至高无上的皇帝身份,使得刘太公以君臣身份对待自己的儿子,故选A项;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排解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血缘关系,排解C项;理学盛行于两宋时期,排解D项。]

3.(2024·广州质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雄心勃勃率兵伐燕,部下思北还。他说:“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在吾所以抚之耳,何恤乎无民?”拓跋珪的话()

A.具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

B.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

C.具有仁政亲民的政治思想

D.具有崇尚武力的统治理念

B[材料中北魏道武帝意思是:四海之内的百姓都可以作为国民以建立国家,只看我怎样治理,何愁没有国民?这说明道武帝超越了地域限制,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故选B项;四海之内皆兄弟反映的是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国与民的关系,排解A项;材料反映的是道武帝认为四海之内的百姓都可以作为国民建立国家,但并未体现仁政爱民思想,排解C项;材料反映的是道武帝的建国理念而非统治理念,排解D项。]

4.(2024·石家庄质检)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心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一变化说明()

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B.君主对政务的把握加强

C.儒生开头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

B[在唐玄宗之后,皇帝的诏令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命,是重要的中心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另一种是外命,是一般性的行政决策,依据惯例,“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由此可见,在此种制度之下,皇帝对政务的把握力得到了加强,故选B项;“翰林院学士”“中书舍人”等政府官员不属于宦官,排解A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儒生的地位,况且皇帝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排解C项;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说明三省六部制仍可以连续运行,排解D项。]

5.(2024·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缘由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B[唐朝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评论社会时政的策论考查针对性不强,而唐朝中后期,经过安史之乱,社会冲突尖锐,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减弱,向考生考查重大社会问题就显得很重要,故科举考试中制举科目的变化主要是受国家政治形势的影响,故选B项;提出经世致用思想的是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排解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是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的缘由,不是唐朝后期科举制考试科目变化的缘由,排解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后期科举考试科目的变化,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程序步骤的变化,排解D项。]

6.(2024·潍坊质检)宋初,内侍侯莫陈利用犯事,宰相赵普要诛杀之,宋太宗想庇护,认为“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由于赵普坚持履法,结果“帝不得已,命诛之。”材料反映了宋初()

A.宰相助国君理性治国

B.宰相把握国家最高行政